“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高其佩指畫特展”在延禧宮展出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高其佩指畫特展”在延禧宮展出
2013-12-20
故宮博物院首次舉辦的指畫專題展覽——“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高其佩指畫特展”于2013年12月20日在延禧宮對公眾開放。該展覽精選出高其佩的58件指畫作品,和其弟子的11件作品,旨在反映高其佩指畫藝術的特點和影響,讓觀眾通過欣賞這些作品,增進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尤其是指畫這種特殊繪畫形式的認識和研究。展期至2014年2月20日結束。
高其佩(1660—1734年),字韋之,號且園、且道人、古狂、創匠等,隸漢軍鑲黃旗,官至刑部右侍郎,是指頭畫派的創立者。擅長指頭繪人物、山水、花鳥,各臻其妙,構圖、筆墨以簡約見長,藝術風貌以剛健、奔放為主。技法精湛,運思不凡,抒懷道旨,寓意深刻。高氏亦善詩,有《且園詩抄》存世。
本次展覽共分為兩個單元。第一單元為“高其佩的指畫藝術”,反映出高其佩指畫在技法、題材,以及作品的精神內涵和藝術境界上進行的探索和拓展。高其佩師傳統,亦師造化,勇于創新和實踐,他的作品富于生活氣息,題材廣闊、形象生動、技法全面、寓意高遠,所繪山水、花鳥、人物等都有獨特之妙;第二單元為“高其佩指畫的影響”,高其佩的畫風贏得不少追隨者,直接學習高其佩指畫的有其外甥李世倬和甘士調、傅雯等,其弟子的指畫作品由剛放趨于內斂,呈現出爽朗、清勁之風,在繪畫題材上以花果、禽鳥居多,畫中抒發的情趣也更趨于生活化、個人化。故宮博物院同時制作了相關視頻,介紹指畫創作的基本步驟和方法,讓觀眾更加直觀和充分地了解指畫的藝術特點。
傳統的中國繪畫,大多以毛筆作為主要的創作工具。指畫是以手代筆作畫,運用手指的各個部分:肉、甲、掌、背,甚至用拳,以創造不同的藝術形象,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而清代高其佩的指畫成就和影響最為重大。高氏在對中國傳統寫意畫的繼承中又有自己的創新,獨樹一幟,把指畫藝術推向了一個高峰。高氏和弟子李世倬、甘士調、傅雯等人共同形成了指頭畫派,使指畫藝術風盛一時。清代中期,高氏的從孫高秉依據高其佩的見解與畫法寫成《指頭畫說》,此書為古代唯一系統論述指畫的專著,影響頗為深遠。
本展覽不單獨售票,憑故宮博物院門票可免費參觀。
高其佩(1660—1734年),字韋之,號且園、且道人、古狂、創匠等,隸漢軍鑲黃旗,官至刑部右侍郎,是指頭畫派的創立者。擅長指頭繪人物、山水、花鳥,各臻其妙,構圖、筆墨以簡約見長,藝術風貌以剛健、奔放為主。技法精湛,運思不凡,抒懷道旨,寓意深刻。高氏亦善詩,有《且園詩抄》存世。
本次展覽共分為兩個單元。第一單元為“高其佩的指畫藝術”,反映出高其佩指畫在技法、題材,以及作品的精神內涵和藝術境界上進行的探索和拓展。高其佩師傳統,亦師造化,勇于創新和實踐,他的作品富于生活氣息,題材廣闊、形象生動、技法全面、寓意高遠,所繪山水、花鳥、人物等都有獨特之妙;第二單元為“高其佩指畫的影響”,高其佩的畫風贏得不少追隨者,直接學習高其佩指畫的有其外甥李世倬和甘士調、傅雯等,其弟子的指畫作品由剛放趨于內斂,呈現出爽朗、清勁之風,在繪畫題材上以花果、禽鳥居多,畫中抒發的情趣也更趨于生活化、個人化。故宮博物院同時制作了相關視頻,介紹指畫創作的基本步驟和方法,讓觀眾更加直觀和充分地了解指畫的藝術特點。
傳統的中國繪畫,大多以毛筆作為主要的創作工具。指畫是以手代筆作畫,運用手指的各個部分:肉、甲、掌、背,甚至用拳,以創造不同的藝術形象,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而清代高其佩的指畫成就和影響最為重大。高氏在對中國傳統寫意畫的繼承中又有自己的創新,獨樹一幟,把指畫藝術推向了一個高峰。高氏和弟子李世倬、甘士調、傅雯等人共同形成了指頭畫派,使指畫藝術風盛一時。清代中期,高氏的從孫高秉依據高其佩的見解與畫法寫成《指頭畫說》,此書為古代唯一系統論述指畫的專著,影響頗為深遠。
本展覽不單獨售票,憑故宮博物院門票可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