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梵像——故宮藏曲陽出土北朝隋唐佛教造像展”在深圳博物館開幕
“玉石梵像——故宮藏曲陽出土北朝隋唐佛教造像展”在深圳博物館開幕
2014-11-06
2014年10月30日,故宮博物院與深圳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玉石梵像——故宮藏曲陽出土北朝隋唐佛教造像展”在深圳博物館(新館)拉開帷幕。此次展覽共展出故宮博物院藏南北朝、隋唐時期的石刻造像83件,展期至2015年1月18日。開展當日,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胡國強在深圳博物館作了題為“曲陽出土南北朝隋唐佛造像的分期及藝術風格”的講座,吸引了眾多公眾前來聆聽。
河北曲陽修德寺石刻造像出土于20世紀50年代,與山東青州龍興寺、四川成都萬佛寺出土的造像并稱為20世紀中國佛教寺院三大考古發現。修德寺出土石像共計出土2200余件,上起北魏神龜三年,下至大唐天寶九年,橫跨北魏、東魏、北齊、隋、唐200多年的歷史。造像質地堅硬細膩,題材豐富廣泛,造型莊重傳神,在佛教藝術上占有重要地位。這批石像的發現彌補了南北朝時期雕刻資料的不足,對于研究這一時期的雕刻藝術有重要意義。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原后,便對我國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及至南北朝時期,佛教得到了蓬勃發展。龍門、云岡、麥積山、敦煌等石窟的開鑿與興盛,更是彰顯出佛教藝術的繁榮。興造于這一時期的修德寺石刻既與這些著名石窟雕刻有著相似的發展脈絡,同時也呈現出獨特的造型風格。相較于得到官方和貴族矚目、支持的石窟,修德寺的石刻則主要是當地普通百姓為祈福禮佛而雕鑿供養的。因此,其更能反映出社會下層民眾的宗教信仰和民間工匠的技藝水平。魏晉時期是我國民族融合的重要階段,隋唐時代則是我國古代社會發展的一個巔峰。成像于這一時期的曲陽修德寺石刻,在發展脈絡上連貫有序、承前啟后,既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參考,同時也為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古史打開了一扇窗。
故宮博物院所藏修德寺石刻兩百余件,均為國家文物局調撥。故宮出版社曾將修德寺石刻中的精品結集出版為《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佛像造像》一書。由于這批造像的“真顏”廣大觀眾一直無緣得見,因此故宮博物院與深圳博物館合作,在院藏眾多修德寺石刻中精心挑選出了有代表性的83件作品集中展示。舉辦此次展覽,讓修德寺石刻走進了觀眾的視野,它們的首次亮相定會為廣大觀眾獻上一場視覺盛宴。
河北曲陽修德寺石刻造像出土于20世紀50年代,與山東青州龍興寺、四川成都萬佛寺出土的造像并稱為20世紀中國佛教寺院三大考古發現。修德寺出土石像共計出土2200余件,上起北魏神龜三年,下至大唐天寶九年,橫跨北魏、東魏、北齊、隋、唐200多年的歷史。造像質地堅硬細膩,題材豐富廣泛,造型莊重傳神,在佛教藝術上占有重要地位。這批石像的發現彌補了南北朝時期雕刻資料的不足,對于研究這一時期的雕刻藝術有重要意義。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原后,便對我國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及至南北朝時期,佛教得到了蓬勃發展。龍門、云岡、麥積山、敦煌等石窟的開鑿與興盛,更是彰顯出佛教藝術的繁榮。興造于這一時期的修德寺石刻既與這些著名石窟雕刻有著相似的發展脈絡,同時也呈現出獨特的造型風格。相較于得到官方和貴族矚目、支持的石窟,修德寺的石刻則主要是當地普通百姓為祈福禮佛而雕鑿供養的。因此,其更能反映出社會下層民眾的宗教信仰和民間工匠的技藝水平。魏晉時期是我國民族融合的重要階段,隋唐時代則是我國古代社會發展的一個巔峰。成像于這一時期的曲陽修德寺石刻,在發展脈絡上連貫有序、承前啟后,既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參考,同時也為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古史打開了一扇窗。
故宮博物院所藏修德寺石刻兩百余件,均為國家文物局調撥。故宮出版社曾將修德寺石刻中的精品結集出版為《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佛像造像》一書。由于這批造像的“真顏”廣大觀眾一直無緣得見,因此故宮博物院與深圳博物館合作,在院藏眾多修德寺石刻中精心挑選出了有代表性的83件作品集中展示。舉辦此次展覽,讓修德寺石刻走進了觀眾的視野,它們的首次亮相定會為廣大觀眾獻上一場視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