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故宮博物院在一整年內陸續舉辦一系列精彩展覽,為觀眾提供豐富、深刻的文化盛宴。其中的重量級展覽——“石渠寶笈特展”于9月8日在武英殿書畫館和延禧宮展廳同時開幕,在兩個月的展期中,將有近300件珍貴的書畫藏品與觀眾見面。當日,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婁瑋主持新聞發布會和開幕儀式,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于平、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首都博物館黨委書記白杰,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所長陳同濱,故宮書畫專家肖燕翼、楊臣彬、王連起、聶崇正、許忠陵、單國強、施安昌,故宮博物院全體院領導,故宮研究院院長鄭欣淼、考古研究所所長李季等領導和專家參加開幕儀式。
展覽分為“典藏篇”和“編纂篇”兩個部分,分別在武英殿和延禧宮同時展出,相互呼應,互為一體。因為此次展出的宋元珍品較多,該展覽將于10月12日更換部分藏品,分兩期展出。兩個展場兩期一共展出故宮書畫藏品283件,展覽至11月8日結束。
“石渠”一名,典出《漢書》。西漢皇家藏書之處稱“石渠閣”,在長安未央宮殿北。乾隆帝以“石渠”為內府書畫著錄命名,表現了對古代文化傳統的景仰和追溯。清宮書畫著錄分三次編撰,分別在乾隆九年、乾隆五十八年和嘉慶二十一年,因此成書分為《石渠寶笈》“初編”、“續編”和“三編”。《石渠寶笈》共著錄了歷代書畫藏品萬余件,是書畫著錄史上的集大成者,為后人全方位多角度研究中國古代藝術史提供了重要參考。
“石渠寶笈特展——典藏篇”(武英殿),以《石渠寶笈》著錄書畫為主軸,注重揭示書畫收藏、流傳、辨偽的歷史。展覽此部分共分為皇室秘賞、重回石渠、考訂辨偽三個單元。本展區展出82件(套)書畫藏品,大多是歷代書畫中的經典之作。此一部分東晉顧愷之《列女圖》(宋摹本)和傳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反映了我國最早名家人物畫和山水畫的風格。東晉王珣《伯遠帖》為王氏家族唯一傳世真跡。其他如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等皆為傳世繪畫經典中之經典。值得注意的是,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朝宸翰集體亮相,實屬首次。
展覽此部分比較多地敘述了書畫流傳、遞藏的經過,突出展覽的專業性和趣味性。此部分展出的文物規格之高,一級品之多,在故宮博物院乃至博物館界都是難得一見的。展覽此部分旨在增進普通觀眾對古代文化與藝術的認識,為專業人員研究《石渠寶笈》著錄書畫乃至書畫史、鑒藏史有所助益。
“石渠寶笈特展——編纂篇”(延禧宮),以《石渠寶笈》著錄的書畫來源、編纂人員、編纂體例、貯藏地點及其版本與璽印五個部分逐次解析《石渠寶笈》諸編的內容與特征。本展區展出故宮博物院藏、《石渠寶笈》諸編著錄的典型作品72件(套),其中圖書善本十二冊,《石渠寶笈》所用寶璽十五件,直觀詮釋這一書畫著錄巨作。為讓觀眾獲得更加直觀清晰的認識,故宮博物院付出了大量心血為本次展覽繪制了《石渠寶笈》初、續、三編在紫禁城、圓明園貯藏書畫的地圖,并列舉學詩堂這一貯藏地點,展出其相關文物。本部分展出的晉顧愷之《洛神圖卷》,畫卷中乾隆己巳十四年(1749年)、乙酉三十年(1765年)、丙午五十一年(1786年)乾隆的題識與乾隆內府大臣的題識再述了《石渠寶笈》這一書畫著錄巨著的編纂體例與其嚴謹的考據特點,并生動地勾勒出乾隆帝的藝術趣味。
總之,本次展覽是《石渠寶笈》著錄書畫的第一次展覽,旨在體現《石渠寶笈》編纂及其著錄書畫的特點,讓觀眾欣賞書畫銘心絕品,了解清宮典藏書畫的聚散和特質,認識書畫鑒定的研究方法,客觀評價《石渠寶笈》著錄書畫的價值,推動書畫真偽和圖像研究的進一步深化。同時,以此紀念那些為書畫征集、維護、研究作出卓越貢獻的賢達之士。此外,在展覽的同時,也將舉辦相應的學術研討會,以展覽促進學術研究,以研究來深化、拓展展覽的內涵和深度。
本展覽不單獨售票,觀眾憑故宮門票進院后可免費參觀。
點擊進入“石渠寶笈特展”在線展覽
點擊進入“石渠寶笈特展·典藏篇”一期全景游覽
點擊進入“石渠寶笈特展·典藏篇”二期全景游覽
點擊進入“石渠寶笈特展·編纂篇”一期全景游覽
點擊進入“石渠寶笈特展·編纂篇”二期全景游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