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所藏明清皇家玉器近一萬九千件(套)。數量之多、品質之優,為世界上任何博物館所不及。清代玉器,特別是乾隆朝玉器,可謂中國古代玉雕藝術史上的高峰。當時清宮造辦處玉作、如意館以及蘇州織造、杭州織造、江寧織造等,均承接皇家玉器的制作。醉心藝術的乾隆帝還親自過問、甚至直接參與玉器制作的全過程,形成了極具皇家氣度的“內廷恭造之式”。有的重逾萬斤,如現陳故宮博物院珍寶館的大禹治水圖玉山;有的小不及寸許,如此次展覽中的翡翠螭龍紋帽正。而不論大小,這些玉器皆材質精美、技藝精湛,甚至可以說是鬼斧神工。另一方面,玉器的用途也十分廣泛。大到敬天地、安邦國的禮器,莊嚴肅穆的佛像、祭器;小到彰顯身份、象征品性的陳設、首飾;甚至日常飲食所用的杯盤箸匙,無不有著它們的身影,也映襯著主人的品位與品格。
當然,心醉于玉器的不僅僅是乾隆一朝、有清一代。古往今來,人們對于玉器一直情有獨鐘。《禮記?聘義》中載,孔子曾言:“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可見,玉不僅僅是人們喜愛的“物”,更被賦予了高潔的品質,是學習的榜樣。然而《禮記?學記》又云“玉不琢,不成器”。謂之玉之所以為玉,非經過精心雕琢不能成大器。這本是教導人應該努力學習,是修身之道,但同時也隱含著琢玉技藝的至關重要。故人應該有如玉的品格;而玉的價值則需要人的技藝來彰顯。
希望觀眾朋友們能夠通過這一展覽,全方位地了解清代宮廷玉器,并感受到古人對于玉的向往與追尋,品味出蘊含其中的溫潤深厚的中國文化。此次展覽為期3個半月,將持續至2018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