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2023年開年首展“國子文脈——歷代進士文化藝術聯展”,自1月16日在午門開幕以來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展覽用“進士之路”“博學鴻儒”“藝苑群英”三個單元,以精心挑選的展品,通過文物這一文化和藝術的載體,展示我國歷史上進士群體取得的非凡成就,進而向觀眾朋友們講述文物背后的人物故事,闡釋他們“修齊治平”的人生志業和華夏兒女的優良品格,宣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在展覽里,大家可以看到古代考試的場景和考生的答卷,可以看到及第后的歡快場面,還可以了解到體現古人智慧的“諧音梗”和文字游戲。同時,還可以在文物里感受書寫的力量和溫度,感受古人的思想情感和家國情懷,感受穿越歷史、穿透千百年的傳統文化的魅力。
為了讓觀眾可以在有限的展期中,從不同時期、不同人物、不同領域了解中華文明的一脈相承以及國子文脈的意義,根據展覽計劃,故宮博物院將于2月7日(周二)調整部分展品,新展出展品包括:(傳)顏真卿《行書湖州帖》卷、《明初拓大達法師玄秘塔碑》冊、文彥博《行草書三札帖》卷、解縉《草書自書詩》卷、張弼《草書千字文》卷。
《行書湖州帖》卷是一件傳由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作的書札,講述了湖州地區發生水災,百姓得到安撫的事。顏真卿為唐代名臣、大書法家。其擅長楷、行二體,楷書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對后世影響很大。與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并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并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此帖據書寫內容與相關史料推測,應書寫于大歷七年(772)后,即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期間。
《玄秘塔碑》立于唐會昌元年 (841),裴休撰文,柳公權書丹并篆額,邵建和、邵建初刻石,系柳公權書法代表之作。此碑用筆銳利,結體緊密,筋骨外露,極具陽剛之美。布局嚴謹,章法疏密得當,內蘊高雅,左右勻稱,橫畫右肩稍高,略帶欹側之勢,體現出柳書的險絕,亦展現出柳公權高超的藝術造詣,將剛柔、動靜、曲直處理得和諧統一,堪稱柳公權矜煉之作,被后世視為柳書最佳之臨習范本。
《行草書三札帖》卷的作者文彥博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書法家,“介休三賢”之一。三札均為其任職河南府時所作。文彥博書法遠學“二王”,近師顏真卿、楊凝式等。全帖通篇率性揮毫,用筆爽健清勁,將篆籀筆意融入行草,墨色枯濕亦變化強烈,為其晚年風格。
《草書自書詩》卷的作者解縉,被譽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曾主持纂修《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內容浩繁,巨細并蓄,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顯示了古代文化的光輝成就。解縉才氣放逸,長于詩文,尤擅書法。書法精小楷,喜狂草,但作品存世不多。其草書師法張旭、懷素,用筆奇崛,線條流暢勁健,縱逸多姿。此卷書于永樂八年(1410),解縉抄錄為官廣西、交阯時自作詩7首,通篇筆走龍蛇,縱橫超逸,揮灑如風雨,章法尤見匠心,宛自天成。
明代大書法家張弼的《草書千字文》卷,用筆迅疾飛動,錯落有致。張弼長于詩文,草書甚佳,被譽為“顛張復出”,是明代前期草書的代表人物。
根據展覽計劃,出于文物保護的需要,包括杜牧《行書張好好詩》卷、范仲淹《楷書道服贊》卷等七件文物將展出至2月5日(周日),次日撤展。同時,朱熹《行書周易系辭本義手稿》卷、歐陽玄《楷書春暉堂記》卷、陳介祺拓《毛公鼎》軸將更換為復制品繼續展出。
此外,展覽還將于3月7日再次調整部分展品,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