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刻本
清代宮中刻書初承明內府經廠之余緒。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在西華門內武英殿設立刻書機構,直至清末。在長達200余年的歷史中,武英殿先后刊行書籍數百種,此即“武英殿刻本”(簡稱“殿本”)之由來。
殿本以“欽定”、“御纂”等敕修方式產生,內容涉及經、史、子、集各類,凝聚著有清一代內廷眾臣的集體智慧。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編刊書籍數量最多,質量亦佳。嘉慶以后各朝,隨著國勢日趨衰落,刻書品種逐漸減少。
清代宮中刻書初承明內府經廠之余緒。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在西華門內武英殿設立刻書機構,直至清末。在長達200余年的歷史中,武英殿先后刊行書籍數百種,此即“武英殿刻本”(簡稱“殿本”)之由來。
殿本以“欽定”、“御纂”等敕修方式產生,內容涉及經、史、子、集各類,凝聚著有清一代內廷眾臣的集體智慧。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編刊書籍數量最多,質量亦佳。嘉慶以后各朝,隨著國勢日趨衰落,刻書品種逐漸減少。
清代宮中刻書初承明內府經廠之余緒。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在西華門內武英殿設立刻書機構,直至清末。在長達200余年的歷史中,武英殿先后刊行書籍數百種,此即“武英殿刻本”(簡稱“殿本”)之由來。
殿本以“欽定”、“御纂”等敕修方式產生,內容涉及經、史、子、集各類,凝聚著有清一代內廷眾臣的集體智慧。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編刊書籍數量最多,質量亦佳。嘉慶以后各朝,隨著國勢日趨衰落,刻書品種逐漸減少。
故宮博物院因地利之便,殿本的收藏相對完整,且多為初印原裝本。從中可以了解清廷文治活動的得失興衰,亦可領略其校勘精審、紙墨精良、刻印精致、裝潢精雅等獨特的版本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