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臘石之一種,產于福建福州市郊壽山,因名壽山石。質地細膩,色彩豐富,其中以各種透明或半透明的凍石品質為高。壽山石是雕刻和治印的優良材料。
葉臘石之一種,產于福建福州市郊壽山,因名壽山石。質地細膩,色彩豐富,其中以各種透明或半透明的凍石品質為高。壽山石是雕刻和治印的優良材料。
梵文Arhat的音譯阿羅漢之簡稱。又譯為“應真”,或又稱“尊者”,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羅漢受佛之囑,常住世間,守護佛法,“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 羅漢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經典所造,侍立在釋迦兩側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難、迦葉。后又創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羅漢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銅和鐵的金屬鑄造,也見于繪畫和織繡。 南朝梁天監時畫家張僧繇曾畫十六羅漢,見《宣和畫譜》。自唐初玄奘譯出《法住記》,十六和十八羅漢像逐漸盛行。傳唐代盧楞伽畫有十六應真,五代貫休和張玄都曾畫十八羅漢像。杭州煙霞洞五代時有十六羅漢像,經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稱大肚彌勒)。寺廟中也盛行十八羅漢像的供奉。
彩瓷品種之一。“五彩”意為多彩,且一般來說,其中必含紅彩。在已高溫燒成的白瓷或已繪局部圖案的青花瓷上以紅、綠、黃、紫、黑、藍等彩描繪圖案紋飾,再經彩爐低溫燒成。再配以其它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彩。按生產工藝之不同,通常人們將五彩分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兩大類。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明宣德時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紅、綠、黃三色為多,嘉靖、萬歷時期的官窯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彩相結合,稱青花五彩。清康熙朝發明了釉上藍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為仿古瓷少量生產。五彩燒成溫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軟感,故又稱“硬彩”或“古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