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大閱制度始于太宗皇太極時,順治時明確規定為三年一次。大閱時,皇帝全副武裝,檢閱八旗軍中的火器營、鳥槍營、前鋒營、待衛營等諸多兵種。各兵種分別在皇帝面前表演火炮、鳥槍、騎射、布陣、云梯等技藝。乾隆時期,大閱多在京城南苑舉行,滿、蒙、漢八旗參加人數達數萬人。意大利畫家郎士寧等曾專為乾隆皇帝畫了一幅戎裝像,即“乾隆大閱圖”。
清代的大閱制度始于太宗皇太極時,順治時明確規定為三年一次。大閱時,皇帝全副武裝,檢閱八旗軍中的火器營、鳥槍營、前鋒營、待衛營等諸多兵種。各兵種分別在皇帝面前表演火炮、鳥槍、騎射、布陣、云梯等技藝。乾隆時期,大閱多在京城南苑舉行,滿、蒙、漢八旗參加人數達數萬人。意大利畫家郎士寧等曾專為乾隆皇帝畫了一幅戎裝像,即“乾隆大閱圖”。
郎世寧(1688—1766年),意大利米蘭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Giuseppe Castiglione),青年時期受到系統的繪畫訓練,后來加入了歐洲基督教下屬的宗教組織耶穌會,并于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傳教士的身份離開歐洲來到東方,次年抵達澳門,起漢名郎世寧,繼而北上京師,隨即于康熙末期進入宮廷供職,開始了他長達數十年的中國宮廷藝術家的生涯。郎世寧在清宮廷內為皇帝畫了多幅表現當時重大事件的歷史畫,以及眾多的人物肖像、走獸、花鳥畫作品,還將歐洲的焦點透視畫法介紹到中國,協助中國學者年希堯完成了敘述這一畫法的著作《視學》,成為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寧在北京病逝,終年78歲。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紋飾或物象的一種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為高浮雕、深浮雕、淺浮雕等,也有幾種雕刻技法結合使用的形式,多見于高精繁雜的雕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