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泉窯印龍紋青釉盤,元,高7.5厘米,口徑42.9厘米,足徑29厘米。
盤敞口,淺腹,坦底,圈足。里外施青釉,底部無釉,露胎處呈火石紅色。盤心模印云龍紋,內壁刻劃花紋。此盤器形較大,胎體厚重,釉呈青黃色,在較厚的釉層下模印的云龍紋清晰可見,據此表明這是元代龍泉窯青瓷的典型器。
龍泉窯青瓷自宋代發展到元代雖然燒造地區擴大且產量巨增,但已無法燒出南宋時期的梅子青色。為彌補青瓷呈色的不足,元代龍泉窯青瓷常采用模印、貼塑、鏤雕等工藝手段作裝飾,以追求圖案美和造型美。
龍紋
陶瓷器裝飾紋樣之一種。明、清兩代是陶瓷器以龍紋為裝飾的全盛時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繪方法,亦有印花、刻劃等工藝。龍的體態有較多變化,常見有云龍、戲珠龍、海水龍、螭龍、行龍、立龍、正面龍、側面龍、夔龍等。
青釉
瓷器釉色名。一種含鐵量在1%—3%左右,經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呈現青綠色澤的釉,是中國最早的顏色釉。商周時期原始瓷器的青黃釉色是青釉的初級階段。漢代已燒制出釉色純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譽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澤與質感之美達到頂峰。明清之際,永樂朝的翠青、冬青(即東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調勻凈,蒼翠欲滴,燒制水平已臻于爐火純青的境界,出現了很多名貴品種。
龍泉窯
宋元時期中國南方最大的民間窯廠,窯址在今浙江省龍泉縣,故名。窯址已發現上百處。始燒于北宋前期,南宋至元為其鼎盛時期,瓷窯數量成倍增長,其產品質量提高。南宋中期燒成了著名的粉青釉,器型也更加豐富,尤以鬲式爐、堆塑龍虎蓋罐、雙耳瓶、八卦爐為典型器。器物胎色灰白,釉質滋潤,造型多種多樣,在生產白胎青瓷的同時,還仿造官窯的黑胎器物。元時在燒制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盤、大瓶,燒成后不變形。明中期后漸衰落。 龍泉窯燒瓷歷史悠久,產品傳世較多,宋元時遠銷到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國。1976年自南朝鮮新安海底沉船打撈出一萬七千余件元代瓷器,其中龍泉青瓷達九千余件,可見外銷數量之大。
火石紅
對瓷器露胎部位的專門稱謂。瓷器在燒制過程中,露胎部位由于含鐵量較高,燒成后呈現出斑駁狀不規則的紅色與胎體本身的白色相結合的現象。這種現象多在明代瓷器上出現,是由于胎土淘洗不凈、含鐵量較多等原因造成的,其顏色恰似被火燒過后的泥土或石頭,故稱“火石紅”。
模印
瓷器裝飾技法之一。以刻有花紋的印模在成型后半干的坯體上壓印,使花紋印到坯體上,施釉燒成后,胎上的印紋在釉層的掩映下若隱若現,稱“模印”。
劃花
用類似針尖狀的竹木工具,在坯體表面用力均勻地刻劃,劃痕較淺,轉折靈活,曲線為主,粗細一致,流暢活潑,注重形象的輪廓效果。紋飾之間相互穿插有序,布局勻稱。
青瓷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鐵元素,經高溫燒制后,呈青綠色或青黃色,所以稱為青瓷。成熟青瓷燒成于東漢時期,浙江是我國青瓷的發源地。東漢晚期窯址出土的青瓷。質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溫燒成;器表通體施釉,胎釉結合牢固;釉層透明,瑩潤光澤,清流淡雅,秀麗美歡。這說明東漢時期的青瓷,已經具備了成熟瓷器的各種條件。從東漢起,歷經六朝,唐宋以至明清各個時期,青瓷始終盛燒不衰。并涌現出各個朝代的名品佳作。
梅子青
瓷器釉色的名稱。始創于南宋時的龍泉窯,其色澤可與翡翠媲美,又恰似青梅色,故名。梅子青的燒成溫度比粉青釉高,是在還原焰氣氛中生成的一種石灰堿釉,以鐵為主要呈色劑,釉面光澤亦較強。梅子青為南宋龍泉窯最為經典、稀有的釉質。
鏤雕
1.雕塑的表現手法之一,即在浮雕的基礎上,為了生動地表現物象,局部圓雕,使其脫離背景,形成鏤空。 2.瓷器裝飾技法之一,也稱“鏤花”、“鏤空”或“透雕”。將裝飾花紋雕空,形成內外通透的圖案。此技法出現在新石器時代陶器上,后在瓷器紋飾上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