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琚(生卒年不詳),字居父,自號云壑,南宋汴梁(今河南開封)人。吳益子,高宗皇后侄。寧宗慶元年間(1195-1200年)以鎮安節度使留守建康府,遷少保,世稱“吳七郡王”。寡嗜好,日臨鍾、王帖以自娛。陶宗儀《書史會要》稱“琚字畫類米芾,以詞翰被遇孝宗,大字極工。”董其昌評“琚書自米南宮外一步不窺”。著《云壑集》,刻《玉麟堂帖》。《宋史》有傳。
吳琚(生卒年不詳),字居父,自號云壑,南宋汴梁(今河南開封)人。吳益子,高宗皇后侄。寧宗慶元年間(1195-1200年)以鎮安節度使留守建康府,遷少保,世稱“吳七郡王”。寡嗜好,日臨鍾、王帖以自娛。陶宗儀《書史會要》稱“琚字畫類米芾,以詞翰被遇孝宗,大字極工。”董其昌評“琚書自米南宮外一步不窺”。著《云壑集》,刻《玉麟堂帖》。《宋史》有傳。
中國傳統書畫裝裱形式之一種,有嚴格而規范的裝裱工藝手法。手卷自右向左橫向展示,便于案頭觀賞。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遷襄陽(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時任書學博士,擢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精書畫,繪畫擅長水墨山水,作潑墨云山,自云:“信筆作之,多煙云掩映,樹石不取細意,似便已。”(米芾《畫史》)創“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評:“老米畫難于渾厚,但用淡墨、濃墨、潑墨、積墨、焦墨,盡得之矣。”(《容臺別集》)所創“米點山水”意過于形,極富筆墨情趣,使山水之格為之一變。 書法初宗二王、顏真卿,后博采眾長,自成一家。用筆變化多端,有“八面出鋒”之譽,結體欹側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為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書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并稱“北宋四大家”。
又名“拖尾”,是書畫手卷的一部分,位于后隔水之后。用鑲料紙接成,主要用以加大手卷的軸心圓周,以適于在手中把玩并起到保護畫心的作用,同時可供鑒賞者題寫跋語。
曹溶(1613—1685年),字秋岳,一字潔躬,號倦圃,秀水(今浙江嘉興)人。明崇禎十年(1637年)進士,官御史。清順治初授原官,遷廣東布政使,降山西陽和道。工詩,精鑒別,富書畫收藏,亦能書。有《金石表》、《靜惕堂詩集》等。
張伯駒(1898—1982年),名家騏,字叢碧,號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項城人。工詩詞書畫,對戲劇也有很深的研究。1918年畢業于袁世凱混成模范團騎兵科,畢業后任武軍全軍營務處提調、陜西督軍公署參議,后任天津鹽業銀行董事、總稽核、經理。抗日戰爭勝利后,歷任華北文法學院教授、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北平美術分會理事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國家文物局鑒定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北京市政協委員。曾創辦古琴研究會、北京書法研究會,任會長。1957年被錯劃成右派,1962-1966年任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1972年被聘為中央文史館館員。1982年2月26日病逝于北京。張伯駒早年即喜收藏,所藏法書名畫甚眾,多為曠代絕品。他在收藏了隋展子虔《游春圖》卷和唐杜牧《張好好詩》卷后,遂以游春主人、好好先生為號。為了收集這些曠世巨跡,他不惜變賣家產,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將藏品捐獻給國家,大部分入藏故宮博物院。作為一代收藏大家,張伯駒先生于書畫方面也有很高的修養,長于折枝花卉的創作,書法則自具個人的獨特風貌。著有《秋碧詞》、《紅毹紀夢詩注》等書。逝世后,后人整理出版有《洪憲紀事詩三種》、《張伯駒詞集》、《春游瑣談》及《張伯駒、潘素書畫集》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