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隸書9行86字。
釋文:
“彥先羸瘵 ,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爲慶。承使唯男,幸爲複失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複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量之邁前,勢所恒有,宜□稱之。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釋文據啟功《〈平復帖〉說并釋文》)
《平復帖》內容涉及三個人物:賀循,字彥先,是陸機的朋友,身體多病,難以痊愈;陸機說他能夠維持現狀,已經可慶,又有子侍奉,可以無憂了。吳子楊,以前曾到過陸家,但未受到重視;如今將西行,復來相見,其威儀舉動,自有一種較前不同的氣宇軒昂之美;最后說到夏伯榮,他因寇亂阻隔,沒有消息。
《平復帖》的書寫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現存年代最早并真實可信的西晉名家法帖。它用禿筆寫于麻紙之上,筆意婉轉,風格平淡質樸,其字體為草隸書。《平復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對研究文字和書法變遷方面都有參考價值。
根據尾紙董其昌、溥偉、傅增湘、趙椿年題跋,可得知《平復帖》歷代遞藏情況。此帖宋代入宣和內府,明萬歷間歸韓世能、韓逢禧父子,再歸張丑。清初遞經葛君常、王濟、馮銓、梁清標、安岐等人之手歸入乾隆內府,再賜給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光緒年間為恭親王奕訢所有,并由其孫溥偉、溥儒繼承。后溥儒為籌集親喪費用,將此帖待價而沽,經傅增湘從中斡旋,最終由張伯駒以巨金購得。張氏夫婦于1956年將《平復帖》捐獻國家。
清吳其貞《書畫記》、顧復《平生壯觀》、安岐《墨緣匯觀》等書著錄。
陸機
陸機(261—303年),字士衡,吳郡(今蘇州)人。三國東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之子。吳亡后,與弟陸云入洛陽,參與司馬氏政權。受成都王司馬穎重用,為平原內史、后將軍、河北大都督。討司馬乂 ,兵敗,為司馬穎所殺。陸機少有異才,文章冠世,以《文賦》最知名。善章草,為文名所掩。
手卷
中國傳統書畫裝裱形式之一種,有嚴格而規范的裝裱工藝手法。手卷自右向左橫向展示,便于案頭觀賞。
草隸
草隸,又稱隸草,是隸書的草率寫法,流行于后漢至西晉間。特點是存隸意,但少頓挫,多圓轉連屬。近代出土的西北漢晉簡牘上常可看到這種書體。
尾紙
又名“拖尾”,是書畫手卷的一部分,位于后隔水之后。用鑲料紙接成,主要用以加大手卷的軸心圓周,以適于在手中把玩并起到保護畫心的作用,同時可供鑒賞者題寫跋語。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卒謚文敏。精于書畫鑒賞,富收藏。在書畫理論方面主張“南北宗”,對晚明以后的畫壇影響深遠。工書法,自謂于率易中得之,其董派書風對當時及清初書壇有極大影響。其書畫創作講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在筆墨的運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帶秀,體現出文人創作中平淡天真的個性,并以其為代表,形成著名山水畫派“松江派”。著有《畫禪室隨筆》、《容臺集》、《畫旨》等。
傅增湘
傅增湘(1872-1949年),字叔和,后改字沅叔,號潤元,自署藏園居士、雙鑒樓主人,四川江安人,中國藏書家、校勘家。清光緒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直隸提學使,創辦北洋女子師范學堂及京師女子師范學堂。后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等職。
內府
職官名,見《周禮·天官》,執掌貢賦貨藏,以供邦國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庫或宮廷。
王濟
王濟(?-1540年),字伯雨,號雨舟,自稱紫髯仙客,晚更號白鐵道人,烏程人(今浙江湖州市吳興區)。生活于明正德、嘉靖時期。以太學生授廣西橫州判官,采其風土物編《君子堂日詢手鏡》。另撰有《浙西倡和》、《谷應水南詞》和《花蕊夫人宮詞》等。呂天成《曲品·舊傳奇》著錄。
馮銓
馮銓(1595—1672年),字振鷺,河北涿州人。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進士。天啟年間任文淵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入清,受攝政王多爾袞征用,以大學士原銜入內院佐理機務。官至中和殿大學士。康熙年間卒,謚“文敏”,旋被削謚。
安岐
安岐(1683—1745年以后),字儀周,號麓村,別號松泉老人。先世為朝鮮人,后入八旗籍,居天津。其父是康熙年間津門大鹽商,家資甚富。安岐酷嗜古今書畫名跡,在津建沽水草堂,書齋名古香書屋,中貯歷代名家翰墨,一時有“收藏之富,甲于海內”之譽。乾隆七年(1742年)60歲時,他將積累數十年之書畫札記匯成一帙,共六卷,名《墨緣匯觀》。其藏品后多歸入乾隆內府。主要鑒藏印有“儀周鑒賞”、“安岐之印”、“安氏儀周書畫之章”、“安儀周家珍藏”、“朝鮮人”等。
親王
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為親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為親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襲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級稱為和碩親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貴族亦有封親王者。
永瑆
永瑆(1752—1823年),字鏡泉,號少庵、詒晉齋主人。清乾隆皇帝第十一子,封成親王。工詩文。書法初師趙孟頫、歐陽詢,后涉足前代諸家,深得古人用筆之意。精真、行二體,兼及篆、隸,名重當時,為“乾隆四家”之一。刻有《詒晉齋帖》。
梁清標
梁清標(1620—1691年),字玉立,號棠村、蕉林,別號蒼巖子,齋號秋碧堂,河北正定人。中國清代書畫鑒藏家。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進士。清順治元年(1644年)授編修。官至戶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精鑒賞,享譽一時。其蕉林書屋,貯圖書、書畫之屬,有富甲海內之譽。刻《秋碧堂法帖》。另有《蕉林詩集》《蕉林文稿》《棠村詞》等行世。
奕訢
愛新覺羅·奕訢(1832--1898年),清末洋務派首領。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元年(1851年)被封為恭親王。咸豐十年(1860年),咸豐帝逃亡熱河時,被任命為全權大臣,留京議和,與英、法、俄分別簽訂《北京條約》。咸豐十一年(1861年)受命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咸豐帝死后,與慈禧太后共謀發動祺祥政變,清除肅順集團,任議政王,掌軍機處及總理衙門,總攬朝政,主持洋務活動。因與慈禧太后的矛盾,幾度解職、復職。戊戌年病死。
溥儒
溥儒(1896-1963年),字心畬,別署西川逸士,河北宛平(今北京市)人。清宗室,恭親王之后。詩詞、書畫頗具造詣,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稱。
張伯駒
張伯駒(1898—1982年),名家騏,字叢碧,號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項城人。工詩詞書畫,對戲劇也有很深的研究。1918年畢業于袁世凱混成模范團騎兵科,畢業后任武軍全軍營務處提調、陜西督軍公署參議,后任天津鹽業銀行董事、總稽核、經理。抗日戰爭勝利后,歷任華北文法學院教授、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北平美術分會理事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國家文物局鑒定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北京市政協委員。曾創辦古琴研究會、北京書法研究會,任會長。1957年被錯劃成右派,1962-1966年任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1972年被聘為中央文史館館員。1982年2月26日病逝于北京。張伯駒早年即喜收藏,所藏法書名畫甚眾,多為曠代絕品。他在收藏了隋展子虔《游春圖》卷和唐杜牧《張好好詩》卷后,遂以游春主人、好好先生為號。為了收集這些曠世巨跡,他不惜變賣家產,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將藏品捐獻給國家,大部分入藏故宮博物院。作為一代收藏大家,張伯駒先生于書畫方面也有很高的修養,長于折枝花卉的創作,書法則自具個人的獨特風貌。著有《秋碧詞》、《紅毹紀夢詩注》等書。逝世后,后人整理出版有《洪憲紀事詩三種》、《張伯駒詞集》、《春游瑣談》及《張伯駒、潘素書畫集》等書。
《書畫記》
清代鑒賞家吳其貞編纂。吳其貞是經營古玩的安徽商人,經常往來于江浙各地,與當時的一些鑒藏家有所交往。這種交往與積累鍛煉了他的鑒賞水平,也成就了他的書畫著錄書--《書畫記》。全書六卷,按順序記錄了吳氏本人的收藏及其所見的書畫真跡。內容豐富,記錄詳實,注明了作品的名稱、作者、部分題跋、行款位置、尺幅大小、印記、紙絹、裝潢,甚至還注明了鑒賞記錄的具體時間,是一部非常有參考價值的較為可信的著錄書。
《平生壯觀》
清代鑒賞家顧復編纂。顧復,字來侯,自號方涇上農,明末遺民。《平生壯觀》著錄作者所見書畫,全書十卷,其中法書五卷,繪畫五卷。以時代順序簡錄,各件略加評論,辨其真偽,但有誤記印記多處。成書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前有徐乾學序及自序。
《墨緣匯觀》
中國書畫著錄書。清安岐編著。正編四卷,法書、名畫各二卷;續編二卷,法書、名畫各一卷。正編法書著錄始自三國魏鐘繇《薦季直表》、西晉陸機《平復帖》,止于明代董其昌;名畫著錄始自晉顧愷之《女史箴圖》、隋展子虔《游春圖》,止于明代董其昌。記載作品內容、紙絹,摘錄題識、印章。所錄宋代以前之畫頗多考訂。間有論及畫家之筆墨或畫法特色,可資鑒別真贗。續錄一卷名畫始自晉顧愷之書《洛神賦》并圖卷,而迄明陸治《種菊圖》止,凡121種,亦多名品。續編僅載標題,略記大概。兩編所收書畫大都為著者自藏,間有求售而未購之物。是書鑒裁精審而有卓見,頗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