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串由18顆翠珠組成,其間有粉色碧璽結珠兩顆,下結珠與碧璽佛頭相連。佛頭下有金質鈴杵,鈴杵上下穿珍珠,再下有金點翠六瓣式結牌,上嵌紅寶石兩顆,鉆石四顆,正中嵌東珠一顆。結牌下連碧璽墜角兩個,墜角上方穿珍珠和珊瑚米珠。
碧璽
寶石名。據傳源于波斯語“披及札基”的諧音,所以古時又稱披耶西、碧霞璽、碧霞玭、碧霞希及碧洗等,即今日的“電氣石”寶石。古籍記載碧璽產于緬甸,現(xiàn)我國新疆、內蒙古等地的偉晶巖中均產有各色碧璽,其中以新疆阿勒泰所產碧璽最為著名。
點翠
點翠工藝十分復雜,先以金屬制成特定的架子,用金屬線勾勒出圖案紋樣,然后在線條間的凹陷處粘貼翠鳥的羽毛。用點翠工藝裝飾的器物色彩鮮艷,精美華麗。
東珠
清朝的冠服制度中特別講究用東珠。東珠是珍珠的一種,古人依產地的不同把珍珠劃分為南北兩大系,而清朝則把產生于東北地區(qū)的北珠稱為“東珠”。東珠是湖珠,色白而透明度較差,但因它產量極少,所以成為貴重之物。清朝的冠服制度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佩戴東珠朝珠,帽頂等所嵌東珠的數量也按親王,郡王,貝勒等級有嚴格的限制。
紅寶石
紅、藍寶石都是以色命名的剛玉類寶石,屬三方晶系,單晶呈柱狀、桶狀或近似腰鼓狀,化學成分為氧化鋁,硬度為9,密度為3.95-4.40,有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類,顏色以鴿子紅、石榴紅最為名貴。主要產自東南亞、印度、澳大利亞、巴西等地。古代,紅寶石一直被用作護身符、辟邪符和裝飾品。我國清代,紅寶石還被用作親王及一品官的頂戴標志。
珊瑚
珊瑚是由生長在海里的一種低級腔腸動物珊瑚蟲分泌出來的大量石灰質堆積而成,多呈樹枝狀,斷面有同心層狀花紋。其化學成分為碳酸鈣,主要以方解石的形式出現(xiàn),硬度為3.5—4,比重為2.60—2.70。不耐酸堿。珊瑚主要有紅、白、綠、紫等顏色,其中以顏色純正的紅珊瑚為上品。
珊瑚質地細膩柔韌堅實,可用來雕刻工藝品或鑲嵌首飾,還可入藥。在亞洲,珊瑚的主要產地在日本到臺灣一線海域,海南島及西沙群島亦有出產。
清代,一、二品官員的頂戴都是用紅珊瑚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