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00146610

文物號即館藏文物的登記號,是每件文物唯一標識,不會重復使用。文物名稱是編目人員根據文物特征進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時,可能會根據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觀眾理解的角度進行適當調整,與《藏品總登記賬》上的名稱和類別有所不同。

《游春圖》卷,隋,展子虔作,絹本,設色,縱43厘米,橫80.5厘米。
這是一幅山水畫,描繪了人們在風和日麗,春光明媚的季節,到山間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全畫以自然景色為主,人物點綴其間。湖邊一條曲折的小徑,蜿蜒伸入幽靜的山谷。人們或騎馬,或步行,沿途觀賞著青山綠水、花團錦簇的勝境。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艘游艇緩緩蕩漾,船上坐著的幾個女子似被四周景色所陶醉,流連忘返。山腰和山坳間建有幾處佛寺,十分幽靜,令人神往。
畫家運用細而有力的線條勾畫出物象的輪廓,人物雖然小如豆粒,但一絲不茍,形態畢現。山石樹木只用線條畫出,可以看到行筆的輕重、粗細、頓挫、轉折的變化,但尚未見到唐代以后繪畫中出現的皴擦技法。
作品的色彩濃麗厚重,山石樹木均以礦物制成的石青、石綠顏料賦色,以青綠的色彩為主調,建筑物和人物、馬匹間以紅、白諸色,既統一和諧,又富有變化。亮麗的色彩亦更好地襯托出大好河山盎然勃發的春天氣息。
《游春圖》卷歷來被認為是隋朝畫家展子虔的作品,代表了中國早期山水畫的面貌。近些年有學者對于這幅作品的作者和時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引起了討論。
這是一幅山水畫,描繪了人們在風和日麗,春光明媚的季節,到山間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全畫以自然景色為主,人物點綴其間。湖邊一條曲折的小徑,蜿蜒伸入幽靜的山谷。人們或騎馬,或步行,沿途觀賞著青山綠水、花團錦簇的勝境。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艘游艇緩緩蕩漾,船上坐著的幾個女子似被四周景色所陶醉,流連忘返。山腰和山坳間建有幾處佛寺,十分幽靜,令人神往。
畫家運用細而有力的線條勾畫出物象的輪廓,人物雖然小如豆粒,但一絲不茍,形態畢現。山石樹木只用線條畫出,可以看到行筆的輕重、粗細、頓挫、轉折的變化,但尚未見到唐代以后繪畫中出現的皴擦技法。
作品的色彩濃麗厚重,山石樹木均以礦物制成的石青、石綠顏料賦色,以青綠的色彩為主調,建筑物和人物、馬匹間以紅、白諸色,既統一和諧,又富有變化。亮麗的色彩亦更好地襯托出大好河山盎然勃發的春天氣息。
《游春圖》卷歷來被認為是隋朝畫家展子虔的作品,代表了中國早期山水畫的面貌。近些年有學者對于這幅作品的作者和時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引起了討論。
撰稿人:聶崇正
展子虔
展子虔(生卒年不詳),渤海(今山東省陽信)人。歷北齊、北周至隋,隋文帝時受詔出仕,曾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等職。展子虔以擅長繪畫而著名于畫史,更以傳世之《游春圖》而名標百代,成為晉唐間藝術傳承之津梁、承前啟后的藝術大師。后世將其與晉代顧愷之,南朝陸探微、梁張僧繇并稱為“顧、陸、張、展”,可見其藝術影響力之深廣。 展子虔擅長道釋、人物、鞍馬,尤長于宮殿臺閣、山水畫的創作。繪畫技法承前人之余澤,在魏晉、南北朝藝術成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注重對自然的客觀表現。“觸物留情,備皆妙絕,尤善臺閣人馬,山川咫尺千里”是當時人對其繪畫的評價。從這段記述不難看出,展子虔在繪畫創作中注重對真山水的細致觀察并賦之于筆墨,處理山水、人物等比例關系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對魏、晉以來的繪畫理論進行了深入的實踐,這一點在《游春圖》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踏青
即春天到郊野游覽,舊俗以清明節為踏青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