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皇帝
        【洪熙皇帝】
        洪熙皇帝
        (1425—1425年)
        洪熙皇帝(1425—1425年)
          明仁宗洪熙皇帝名朱高熾,洪武十一年(戊午,1378年)七月廿三日生于鳳陽,明成祖永樂皇帝長子,母仁孝文皇后徐氏為開國元勛徐達之女。朱高熾幼年即讀儒家經書,沉靜好文,在祖父朱元璋時期就粗知儒家治國之道,深受朱元璋的寵愛。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冊封為燕世子。永樂二年(1404年)被立為皇太子。永樂七年(1409年)以后,成祖朱棣因北征和籌劃遷都,常留北京,命太子朱高熾監國,處理國家日常政務。直至永樂十九年(1421年),隨成祖到北京。監國時期的朱高熾,是在父皇多疑,漢王朱高熙、趙王朱高燧二王的陷害中度日的。高熾性格文靜,體弱多病,性格與永樂相左,日而漢王朱高煦因“靖難”有功得到永樂帝的寵愛,永樂帝有易立太子之心,以致父子矛盾日益尖銳。由于有楊士奇等大臣的大力協助,在保衛北平、處理日常政務、處理臣屬關系及皇家父子、兄弟關系諸方面都適宜無錯,加之漢、趙二王奪嫡野心暴露,被永樂貶斥,太子妃張氏和皇孫朱瞻基受到永樂帝的寵信,使朱高熾度過了監國時期的危難。十余年的監國經歷,使朱高熾認識到社會存在的問題,提高了他的治國能力,為其登極后穩定統治秩序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永樂帝死于北征歸途。皇太子朱高熾在大學士楊士奇、楊榮尚書蹇義夏原吉等支持下即位,次年改年號為洪熙。洪熙帝登極后,順應時代潮流,針對朝政的弊病,采取了減輕民困、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系等一系列措施。首先平反冤獄,釋放夏原吉等因諫阻北征而入獄的舊臣,釋放東宮舊臣并復官,而且寬赦建文時代諸臣家屬,有利于維系人心和穩定統治秩序。停罷下西洋寶船及在各地采辦金銀等物,以減輕人民負擔。調整統治機構,提高閣權,使內閣成為協助皇帝決策的重要機構。洪熙還一改永樂時的暴政,他褒獎直言,虛懷納諫,此舉雖然仍有相當的局限性,但與永樂時期相比,已有了很大的進步。
          體弱多病的洪熙皇帝,登極后從政僅8個月,就一病不起,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二日,死于欽安殿,年48歲。卒謚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圣達孝昭皇帝。廟號仁宗。葬北京昌平獻陵。

        徐達

        徐達(1332—1385年),字天德,安徽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功臣。少有大志,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投奔朱元璋,攻打定遠、和州,成為朱元璋的心腹干將。至正十五年(1355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涂),克集慶(今江蘇南京)。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擊敗陳友諒軍前鋒,殺1500人。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因功升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以大將軍率師出征,先占淮東,繼平浙西,連戰皆捷。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蘇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人,因功封信國公。同年十月,以征虜大將軍率師25萬北上,先取山東,旋師河南,然后揮軍攻克大都(今北京),滅元朝,鎮守北平(今北京)。明洪武元年(1368年),為右丞相,后兼太子少傅。明初,他多次率軍遠征漠北等地,戍守邊疆。徐達長于謀略,治軍嚴整,戰功顯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

        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年),字國瑞,濠洲鐘離(今安徽省鳳陽)人。家貧寒,年17父、母、兄相繼去世,孤無所依,入皇覺寺為僧。25歲入郭子興部,與元兵及各路起兵者長年作戰。后稱吳國公、吳王。1368年定都南京,年號洪武,明王朝從此開始。

        監國

        君主外出時,太子留守代管國事,稱為監國;有時君主因故不能親征,由近親代行職務,亦稱監國;又君主本身尚在,而準備傳位于嗣子,往往嗣子先稱監國,然后正式稱帝。

        漢王朱高煦

        朱高煦,永樂皇帝第二子,洪熙帝之弟。成祖“靖難”起兵,屢瀕于危而轉敗為勝,高煦功最高,亦以此自負。永樂二年(1404年),立高熾為皇太子,高煦為漢王,國云南,不就。永樂十四年(1416年),以私設天策衛為護衛,自比唐太宗,僭用乘輿器物等罪遭拘禁,后徙封安樂州(今山東惠民)。洪熙病死,宣德帝即位。高煦反,宣德帝親征,擒高煦父子,禁西安門內,后死于囚所。一說系死于宮內。

        靖難

        原意為平定變亂。此處指朱允炆與齊泰、黃子澄密謀,削奪諸藩,并已危及朱棣,朱棣便以掌權的齊、黃為奸臣,起兵討之,名為靖難。

        楊士奇

        楊士奇(1365—1444年),名寓,字以行,泰和人。明建文初,入翰林充編修官。永樂即位,改編修。永樂二年(1404年)選宮僚,士奇為左中允,后為左諭德。永樂帝北征,士奇輔佐皇太子居守監國。永樂十九年(1421年),進封左春坊大學士兼學士。洪熙帝即位,擢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士奇自洪熙至宣德、正統三朝都官居內閣,一直居于決策地位,與楊榮、楊溥史稱“三楊”。

        北平

        即今北京。遼代稱燕京,后稱南京。金代亦稱燕京,后稱中都。元代亦稱燕京,后稱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虜大將軍兼右丞相徐達入元都,詔改大都路為北平府。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改稱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稱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稱北京。

        太子妃張氏

        永城人,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洪熙帝朱高熾即位,冊封為皇后。與張皇后為太子妃時,深得永樂帝和徐皇后的歡愛,太子屢為漢、趙二王所毀,終未被廢,與張氏相關。宣德帝朱瞻基即位后,張皇后尊為皇太后,明之軍國大事多聽太后裁決。正統帝即位后,尊為太皇太后,支持“三楊”輔佐皇帝,對年幼的正統皇帝起了重要的作用。正統七年(1442年)去世,上尊謚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圣文皇后。

        朱瞻基

        朱瞻基(1399—1435年),即明代宣德皇帝。自號長春真人,明仁宗長子,在位十年(1426—1435年),廟號宣宗,謚號章皇帝。朱瞻基是明朝較有作為的一位帝王,性格活躍,修養深厚,雅尚翰墨,書法出自華亭沈氏兄弟,而能夠于圓熟之外以遒勁出之。尤工繪畫,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草蟲等無不臻妙。常將自己的畫作賞賜給重臣,并于其上書年月及受賜者姓名。在位期間著力經營畫院,成績斐然。

        大學士

        官名,唐始設,宋設置漸廣。明太祖廢丞相,以大學士充顧問,至明中葉遂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起草政令,批答奏章,官品雖低卻握宰相之權。清代大學士的品級提高了,職任反而不重要了。乾隆十年(1745年)后大學士專以三殿(保和、文華、武英)三閣(文淵、體仁、東閣)入銜,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名,均為文臣最高的官位。

        楊榮

        楊榮(1371—1440年),初名子榮,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明建文二年(1400年)進士,授編修。永樂時任右諭德、右庶子、掌翰林院士、祭酒、文淵閣大學士,屢從永樂北征。洪熙時,進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工部尚書。楊榮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朝,以善斷多謀著稱,與楊士奇、楊溥并稱“三楊”。著有《楊文敏集》、《北征記》。

        尚書

        一為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匯編,《尚書》即《書經》,內容為商、西周兩代統治者的講話記錄及春秋、戰國時期根據遠古材料加工編成的虞、夏史事。
        一為官名,始于戰國,西漢時尚書的地位逐漸重要,隋唐時設三省六部,尚書為三省之一,宋以后,行政全歸尚書省掌管。明代以六部尚書分掌政務,六部尚書等于國務大臣,清代沿襲明制。

        蹇義

        蹇義,初名瑢,字宜之、巴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進士,授中書舍人,奏事稱旨,帝改名義,擢吏部右侍郎。永樂朝改吏部左侍郎,后晉吏部尚書。永樂七年(1419年)命輔太子朱高熾監國。至洪熙、宣德朝更受倚重,輔佐二朝皇帝治理朝政有功。正統帝即位后,他值宿得疾,卒年73歲。

        夏原吉

        夏原吉(1366—1430年),字維喆,原籍江西德興,生長于湖南湘陰。明代名臣、文學家。洪武年間,夏原吉應湖廣鄉試,入太學,后選授戶部主事。建文年間,升戶部侍郎,充采訪使,巡福建。成祖時轉左侍郎,升尚書。永樂二十年(1422年)冬,因勸阻成祖遠征漠北,先被貶職為開平糧儲,后被拘囚,家產被沒收。仁宗即位,夏原吉復任戶部尚書。宣宗即位后進太子少保兼太子少傅,入內閣參與機務,成為朝廷臺閣重臣。夏原吉是明前期統治集團的重要成員,是永樂時期南征北討、遷都、遠航諸項政務的主要財政負責人,在任時為政識大體,有才干,政績顯赫,死后賜謚“忠靖”,贈太師。著有《夏忠靖集》六卷,詩文平實雅淡,不事華靡。

        內閣

        明代始設的中央機關。清代內閣系由關外時期的內三院所改,至康熙九年(1670年)始成定制,名義上是最高的權力機關,贊襄庶政,辦理章疏等,但由于清代先后設立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軍機處等權力機關,大大削弱了其實際預政的功能。

        欽安殿

        天體

        宇宙中物質的任何集聚形成的天文研究對象。多數呈球形,如同地球能環繞自身軸線旋轉,迅速運動著。可分成星云、恒星、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等類。銀河系內太陽系以外一切非恒星狀的氣體塵埃均稱為“星云”;發熱發光的天體稱為“恒星”;圍繞恒星運行的天體稱為“行星”;圍繞行星運行的天體稱為“衛星”。

        廟號

        新嗣皇帝為已逝皇帝所上牌位之號稱廟號,一般開國之帝稱“祖”,后世有德之帝稱“宗”。

        大事年表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 甲辰)
        正月 復命鄭和使西洋。
        四月 帝自北京出發,率先命集中山西、山東、河南、陜西、遼東五都司及另三衛兵會合于宣府之大軍北征。命皇太子監國,大學士楊榮、金幼孜扈從,楊士奇輔助太子。
        七月 十七日,駐于榆木川。成祖病危,召英國公張輔受遺命:“傳位皇太子”。次日,卒,年六十五。
        八月 十五日,皇太子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洪熙元年。進楊榮太常寺卿、金幼孜戶部侍郎仍兼大學士,楊士奇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黃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俱掌內制。
        九月 上永樂帝謚號為“太宗體天弘道高明廣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后曰“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圣文皇后”。
        十月 立太子妃張氏為皇后,并冊貴妃郭氏、賢妃李氏、惠妃趙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冊皇太孫朱瞻基為皇太子、妃胡氏。封王及王世子一批。
        十二月 葬太宗文皇帝于長陵。
         
        洪熙元年(1425年 乙巳)
        五月 十一日,帝病危,命楊士奇書敕。次日,卒于宮內之欽安殿,年四十八。遺詔,皇太子宜即皇帝位。以明年為宣德元年。
        六月 十二日,皇太子朱瞻基即皇帝位。
        七月 初二日,上洪熙帝謚號曰:“仁宗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圣達孝昭皇帝”,謚皇庶母貴妃郭氏曰恭肅,淑妃王氏曰貞惠,麗妃王氏曰惠安,順妃譚氏曰恭舍,充妃黃氏曰恭靖。初八日尊后張氏為皇太后,立妃胡氏為皇后,并冊貴妃孫氏、淑妃劉氏、惠妃何氏。
        九月 初六日,葬仁宗昭皇帝于獻陵。
        亚洲熟妇自偷自拍另欧美|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色欲| 亚洲色图古典武侠|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高潮αv|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色婷婷久久99精品| 久久精品夜色噜噜亚洲A∨|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网站| 亚洲精品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资源 |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AV无码乱码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亚洲男人的天堂|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在线|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亚洲天堂|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麻豆|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美女| 91精品国产亚洲爽啪在线观看| 亚洲激情电影在线| 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无码| 亚洲入口无毒网址你懂的|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小说|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天堂| 亚洲黄色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观看|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午夜鲁丝片|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 亚洲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天堂无码精品区| 女bbbbxxxx另类亚洲|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