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編制單位。五代時的后唐已有此編制,即營的組織。至宋代,指揮成為最重要和最普遍的軍事編制單位。軍隊的屯戍和調動往往打亂軍與廂的編制而以指揮為基本軍事單位,額定兵員500人。宋代指揮的統兵官為指揮使與副指揮使。
軍事編制單位。五代時的后唐已有此編制,即營的組織。至宋代,指揮成為最重要和最普遍的軍事編制單位。軍隊的屯戍和調動往往打亂軍與廂的編制而以指揮為基本軍事單位,額定兵員500人。宋代指揮的統兵官為指揮使與副指揮使。
中國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12-13世紀時,曾建立統治中國北方達百余年的金朝,15、16世紀時以不同的姓氏分散生活于中國東北,后由努爾哈赤統一,由皇太極將女真族改為滿洲。
指松花江石,本名“烏拉玉”,又稱“松花玉”,出自東北松花江畔。因其產于清朝始祖的發祥地,故清圣祖康熙選用此種石料為宮廷御用硯材,并撰《制硯說》以志此事。此后,制作松花江硯遂成為清代宮廷的定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松花江硯制作數量較多,至嘉慶、道光朝以后則停止采伐松花江石。
清代滿族實行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清太祖努爾哈赤創建。它是從女真人狩獵時實行的“牛錄”組織演變而來的。女真狩獵時,每10人中以1人為首,這種以10人為單位的組織稱作牛錄。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過程中,對牛錄組織加以改造。改每牛錄10人為300人,置一牛錄額真(漢譯佐領)。各牛錄分別以紅、黃、藍、白四種顏色的旗幟為標志。其后由于“歸附日眾”,牛錄增多,努爾哈赤于萬歷四十三年(1618年)創立八旗制度。規定:五牛錄為一甲喇,由甲喇額真(漢譯為參領)統轄;五甲喇為一固山,即“旗”,由固山額真(漢譯為都統)統轄,每一固山又另設梅勒額真,為固山額真副手。在原有四旗之外,又添設了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四旗,合稱八旗。八旗士兵平時耕獵為民,戰時則披甲執銳為兵。皇太極時,又將降附的蒙古人和漢人分別編為蒙八旗和漢八旗。八旗制度是軍政合一、兵民一體的組織形式,初期對推動滿族社會經濟發展及統一戰爭起了積極作用。
為努爾哈赤創建的兵民合一的軍事制度,有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之分,統率官員分都統、參領、佐領幾級,是為清軍主體和骨干力量。
滿語譯音,赫圖意為“舊的”、“老的”,阿拉意為“城”。位于今遼寧新賓縣老城。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努爾哈赤修建此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后金政權建立,即成為其都城。后金(清)遷都后尊稱此城為“天眷興京”。
明軍與后金的一次重要戰役。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明廷任命楊鎬為遼東經略,征調四川、甘肅、福建、浙江等地兵力八萬余人遣發遼東,于第二年二月兵分四路對后金發動軍事進攻。后金集中八旗兵力約六七萬人,與明軍決戰。努爾哈赤采取“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原則,首先在薩爾滸(在今遼寧撫順東渾河南岸)擊破明軍主力杜松部三萬人,然后回軍擊潰明軍馬林、劉綎兩軍。經五天激戰,明軍除李如柏一軍外,全軍覆滅。薩爾滸之戰后,后金在軍事上取得了主動地位。
袁崇煥(1584—1630年),字元素,號自如,明軍事家。廣西藤縣人。萬歷進士。天啟二年(1622年)任兵部主事。單騎出關,考察形勢,還京自請守遼。他筑寧遠(今遼寧興城)等城,屢次擊退后金(清)軍的進攻。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當后金汗努爾哈赤西渡遼河,發起大規模進攻,經略高第準備棄遼入關時,袁崇煥大義凜然地宣稱:“我寧前(寧遠、前屯)道也,官此,當死此!”堅持抵抗。高第撤兵后,袁崇煥堅守孤城寧遠,以2萬軍隊抗擊后金軍萬人,用火炮擊傷努爾哈赤,戰敗后金,取得寧遠大捷,升授遼東巡撫。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戰敗皇太極,獲寧錦大捷。崇禎即位后,授兵部尚書銜,督師薊遼。崇禎二年(1629年),后金軍繞道古北口入長城,進圍北京,他星夜馳援。崇禎中后金反間計,袁崇煥被冤殺。
新嗣皇帝為已逝皇帝所上牌位之號稱廟號,一般開國之帝稱“祖”,后世有德之帝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