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1592-1643年),努爾哈赤第八子,承父業,進一步開創了清王朝的基業。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即皇帝位,尊號“寬溫仁圣皇帝”,建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
皇太極(1592-1643年),努爾哈赤第八子,承父業,進一步開創了清王朝的基業。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即皇帝位,尊號“寬溫仁圣皇帝”,建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
滿語譯音,赫圖意為“舊的”、“老的”,阿拉意為“城”。位于今遼寧新賓縣老城。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努爾哈赤修建此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后金政權建立,即成為其都城。后金(清)遷都后尊稱此城為“天眷興京”。
滿語,意為“角、棱角、四面八方之角落”。清代親王、貝勒爵位封號前冠以“和碩”二字有統轄一方之意。“和碩公主”是清代妃嬪所生之女,“和碩格格”是親王嫡出之女。
滿語的音譯,相當于部落的酋長。清朝封爵名。原為滿族貴族的稱號,其尤尊者稱和碩貝勒(意為統轄四方的貝勒)。清崇德元年(1636年),定封爵,置貝勒于親王、郡王下。崇德以前的貝勒,實相當后來的親王。
天命元年(1616年),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被授為和碩貝勒,號稱四大貝勒,同執國政。四人按序分別稱大貝勒、二貝勒、三貝勒、四貝勒。
滿族,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源于女真。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權。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族為滿洲(今稱滿族)。
六部之名始于隋唐。從隋唐到元代,六部雖屬中央的重要機構,但不直接隸屬于皇帝。六部按序列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主官為尚書。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將權力分給原屬丞相管領的六部。六部自此直接隸屬于皇帝,成為中央主理政務的最高一級機構。
為努爾哈赤創建的兵民合一的軍事制度,有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之分,統率官員分都統、參領、佐領幾級,是為清軍主體和骨干力量。
中國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12-13世紀時,曾建立統治中國北方達百余年的金朝,15、16世紀時以不同的姓氏分散生活于中國東北,后由努爾哈赤統一,由皇太極將女真族改為滿洲。
軍事編制單位。五代時的后唐已有此編制,即營的組織。至宋代,指揮成為最重要和最普遍的軍事編制單位。軍隊的屯戍和調動往往打亂軍與廂的編制而以指揮為基本軍事單位,額定兵員500人。宋代指揮的統兵官為指揮使與副指揮使。
清軍入關前,在關外戰勝明軍的一次重要戰役。皇太極稱帝前后,數次入關擄掠,因明軍控制山海關而不敢久留內地。為了奪取北京和全國統治權,必須打下山海關和作為山海關門戶的錦州。清崇德五年(1640年)清軍攻打錦州,明守將祖大壽奮力抵抗,大敗清軍。第二年,皇太極再調重兵圍攻錦州,因外城蒙古兵降清,清軍占領了錦州外城。為解錦州之圍,時薊遼總督洪承疇率步騎13萬增援,數敗清軍。明廷令洪承疇速戰解錦州之圍。洪承疇將糧草囤于錦州西南30里的杏山和塔山的軍架山,自己率守軍6萬先進。皇太極陳兵于松山和青山之間,集中兵力進行攻擊,擊敗護糧明軍,奪得筆架山糧草,切斷了明軍糧道。清軍乘明軍軍心動搖之機,設伏消滅了從乳峰山突圍的明軍。繼而設伏于松山和杏山間的高橋,殲滅明軍5萬余人。清崇德七年(1642年)攻破松山,俘獲洪承疇。久被圍困的錦州,已待援無望,祖大壽舉城投降。從此,清軍占領了關外除寧遠之外的所有城鎮。
今遼寧省沈陽市。盛京是清代龍興之地,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關外建立的最后一座都城。1625年3月,努爾哈赤率眾遷都沈陽。隨著后金政權在東北勢力的發展,盛京都城城垣及皇宮的建筑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努爾哈赤、皇太極死后葬于此地的福陵和昭陵。清入關后,統治者為了使皇室貴胄子弟永記清朝開國創業之艱難并緬懷先祖,定期至盛京恭謁祖陵。
新嗣皇帝為已逝皇帝所上牌位之號稱廟號,一般開國之帝稱“祖”,后世有德之帝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