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載,其父馬公、母鄭媼早卒,托元末起義軍領袖郭子興夫婦撫養成人。朱元璋投入郭子興起義軍后,子興以馬氏配元璋為妻。馬氏仁慈有智,雅好書史,多方面輔助元璋,為朱棣之生母。私家著述有云朱棣生母為碽妃,有說其生母為達妃,或說是元順帝的高麗妃,或說是元順帝的甕妃,或說是元順帝妃洪吉喇氏,皆無確考。
《明史》載,其父馬公、母鄭媼早卒,托元末起義軍領袖郭子興夫婦撫養成人。朱元璋投入郭子興起義軍后,子興以馬氏配元璋為妻。馬氏仁慈有智,雅好書史,多方面輔助元璋,為朱棣之生母。私家著述有云朱棣生母為碽妃,有說其生母為達妃,或說是元順帝的高麗妃,或說是元順帝的甕妃,或說是元順帝妃洪吉喇氏,皆無確考。
即今北京。遼代稱燕京,后稱南京。金代亦稱燕京,后稱中都。元代亦稱燕京,后稱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虜大將軍兼右丞相徐達入元都,詔改大都路為北平府。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改稱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稱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稱北京。
齊泰(?-1402年),明應天溧水(今屬江蘇?。┤?,初名德,賜名泰。洪武進士,歷官至兵部左侍郎。惠帝即位后他與黃子澄共參國政,官至兵部尚書。主張削藩。燕王朱棣攻占京師(今江蘇南京)奪帝位后,奔廣德(今屬安徽?。┲\舉兵,不久被捕殺滅族。
黃子澄(1350-1402年),明江西分宜人,名湜。洪武進士,官至太常寺卿?;莸奂次慌c齊泰共參國政,兼翰林學士,建議削藩。燕王朱棣攻占京師(今江蘇南京)奪帝位后,奔蘇州、嘉興謀舉兵,不久被捕滅族。
朱元璋諸子除最小又早殤的朱楠以外,余皆封王,各有王府駐地,有護衛軍隊,有王府官員及使役人等,稱藩國。明初,諸王權力很大,可根據皇帝旨令指揮地方軍隊。自永樂后藩國逐漸被削弱,情況不一,有的削一部分護衛軍隊,有的則全削,有的被廢為庶人。后限制更嚴。
原意為平定變亂。此處指朱允炆與齊泰、黃子澄密謀,削奪諸藩,并已危及朱棣,朱棣便以掌權的齊、黃為奸臣,起兵討之,名為靖難。
生卒年不詳,初名改,亦名丐,字東郭,又字安節,明末清初秀水(今浙江嘉興)人,久居江蘇金陵(今南京)。一生專心藝事,不入仕途,以賣畫為生。山水學龔賢,黑色疏淡濃墨相間,皴點粗放,蒼勁深厚。尤善畫大幅山水及松石,與當時名流湯燕生、李漁、程邃、孔尚任、周亮工等交往。王概兼擅治印、刻竹,并善詩文,著有《澄心堂紙賦》稱于時。
秦漢時宮中宦者之稱。《史記·李斯列傳》:“二世拜趙高為中丞相?!壁w高系宦者,故稱中丞相?!逗鬂h書·何進傳》:“中官統領禁省,自古及今,漢家故事,不可廢也?!?/p>
類書是把眾多書籍的內容按不同門類分別析出,把相同門類的資料集中,然后按門類排列起來。就內容廣泛這一點來說,類似于今天的百科全書,但它與百科全書又不同。百科全書是按學科列條目,然后予以準確的科學解釋,后附參考書目,而類書則主要在某一門類下摘錄有關書中的資料,一般不作敘述和解釋,恰當地說,是百科資料匯編。我國歷史上最早編纂的類書,要算魏文帝時的《皇覽》,后來歷代都有,可惜亡佚了不少。
永樂五年(1407年)完成,收國內各種書籍,分類編纂為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共達3.7億多字??上г?860年英法聯軍、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遭到侵略軍毀滅性的野蠻破壞,有的被兵馬踐踏或焚燒,有的被掠往外國,現仍藏于國外的圖書館、博物館。這部無價的文化瑰寶被摧毀殆盡。據近數十年尋覓,存世者僅有810卷,其中有大半尚在日本、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書柜或庫房中。
新嗣皇帝為已逝皇帝所上牌位之號稱廟號,一般開國之帝稱“祖”,后世有德之帝稱“宗”。
建文四年(1402年 壬午)
四月 燕兵戰勝于靈璧。帝召還齊泰、黃子澄,擬割地求和不成。
六月 燕兵渡江。逼京師之金川門。谷王橞、曹國公李景隆開門迎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列入奸臣榜,共八十余人,誅連甚廣。文臣楊榮、楊溥、楊士奇等二十余人皆叩馬首迎附。十七日,燕王朱棣即皇帝位。復周王、齊王榑。命王府六部:建文中所改易之洪武政令各條皆復舊制。仍以洪武紀年,今年稱洪武三十五年。明年改為永樂元年。復諸殿、門舊名。
七月 命翰林待詔解縉為侍讀,編修楊榮、楊溥、楊士奇為修撰等。
九月 大封靖難功臣。封丘福為淇國公朱能為成國公,侯伯數十人。命侍讀胡廣、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胡儼同直文淵閣,預機務,與解縉、黃淮等七人,并朝夕侍左右。
十一月 立王妃徐氏為皇后。
永樂元年(1403年 癸未)
正月 宴諸王于華蓋殿。立北平布政司為京師,詔改北平為北京。
永樂二年(1404年 甲申)
四月 以僧道衍為太子少師,復姚姓,賜名廣孝。立世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朱高燧為趙王。
永樂三年(1405年 乙酉)
六月 遣中官鄭和出使西洋諸國。此后鄭和七下西洋。
永樂四年(1406年 丙戌)
閏七月 下詔,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宮殿,分遣宋禮等采木燒磚。命泰寧侯陳珪董治其事。
永樂五年(1407年 丁亥)
七月 皇后徐氏卒。年四十六,十月謚曰仁孝皇后。
九月 鄭和還。
十一月 修《永樂大典》成。凡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
十二月 鄭和二次出使西洋。
永樂七年(1409年 己丑)
二月 帝北巡,皇太子監國。冊貴妃張氏、賢妃權氏、順妃任氏、昭容王氏、昭儀李氏、婕妤李氏、美人崔氏。
四月 選陵地于昌平,封其山曰天壽山。
永樂八年(1410年 庚寅)
二月 命皇長孫留守北京。帝親征塞外,獲勝,七月還北京。十月回南京。
永樂九年(1411年 辛卯)
十一月 立朱瞻基為皇太孫。行冠禮于華蓋殿。
永樂十年(1412年 壬辰)
十月 皇太孫演武于方山,甘露降,群臣表賀。
十一月 太監鄭和敕往賜滿加剌、瓜哇等國。
永樂十一年(1413年 癸巳)
正月 仁孝皇后梓宮發京師,漢王護行。天壽山陵成,名曰長陵。
二月 帝北巡,發自南京,皇太孫從。仁孝皇后葬長陵。
四月 帝至北京。
永樂十二年(1414年 甲午)
六月 帝大敗瓦剌,追至圖拉河,班師。
永樂十三年(1415年 乙未)
五月 漢王朱高煦屢行不法事,囚之,將廢為庶人。太子力救,乃削兩護衛,徙封樂安。懷有異謀。
永樂十四年(1416年 丙申)
八月 作北京西宮。
九月 帝還南京。
十一月 復議建北京宮殿。
十二月 遣鄭和復使西洋。
永樂十五年(1417年 丁酉)
二月 谷王橞恃建文四年為燕兵開金川門功,甚驕肆,奪民田,殺無罪之人,欲謀反,廢為庶人。命泰寧侯陳珪仍督北京營建事。命安遠侯柳升、成山侯王通副之。
四月 北京西宮成。
五月 帝至北京。御西宮新殿受朝賀。
七月 冊胡氏為皇太孫妃。
永樂十六年(1418年 戊戌)
三月 太子少師姚廣孝卒。
永樂十八年(1420年 庚子)
閏正月 以學士楊榮、金幼孜為文淵閣大學士。
八月 北京始設東廠。
九月 北京宮殿將成,遣行在戶部尚書夏原吉敕召皇太子,期十二月終至北京。又命皇太孫從行。諭行在禮部,??取南京諸司印給北京各衙門,別鑄南諸司印加“南京”二字。
十一月 以遷都北京詔告天下。
十二月 皇太子、皇太孫至京師。北京新宮成,規制如南京,加壯。自戊子(永樂六年)六月肇工,歷十三年至是成。論營建功,擢工部郎中蔡信為工部右侍郎,余R>正月朔 帝詣太廟奉五廟神主,皇太子詣郊壇奉安天地神主,皇太孫詣社稷壇奉安神主,黔國公沐晟詣山川壇奉安山川諸神主。帝御奉天殿受朝賀,大宴群臣。命鄭和復使西洋。
四月 奉天、華蓋、謹身三殿災。
永樂二十年(1422年 壬寅)
正月 帝力排眾諫,決意親征塞北阿魯臺,命皇太子監國。
八月 以大勝班師,九月回北京。
閏十二月 乾清宮災。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 癸卯)
五月 常山護衛指揮孟遇等欲毒殺永樂帝,然后廢太子,立趙王朱高燧。事發,孟賢等伏誅,由于太子解救,高燧得免死。
七月 阿魯臺又來犯,帝復親征。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 甲辰)
正月 復命鄭和使西洋。
四月 帝自北京出發,率先命集中山西、山東、河南、陜西、遼東五都司及另三衛兵會合于宣府之大軍北征。命皇太子監國,大學士楊榮、金幼孜扈從,楊士奇輔助太子。
七月 十七日,駐于榆木川。成祖病危,召英國公張輔受遺命:“傳位皇太子”。次日,卒,年六十五。
八月 十五日,皇太子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洪熙元年。進楊榮太常寺卿、金幼孜戶部侍郎仍兼大學士,楊士奇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黃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俱掌內制。
九月 上永樂帝謚號為“太宗體天弘道高明廣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后曰“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圣文皇后”。
十月 立太子妃張氏為皇后,并冊貴妃郭氏、賢妃李氏、惠妃趙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冊皇太孫朱瞻基為皇太子、妃胡氏。封王及王世子一批。
十二月 葬太宗文皇帝于長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