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信和,男,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院長。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科協七屆委員會委員、常務副主席。
主要從事表面化學與催化基礎和應用研究。發現次表層氧對銀催化氧化的增強效應,揭示了次表層結構對表面催化的調變規律,制備出具有獨特低溫活性和選擇性的納米催化劑,解決了重整氫氣中微量CO造成燃料電池電極中毒失活的難題。發現了納米催化體系的協同限域效應,研制成碳管限域的納米金屬鐵催化劑和碳納米管限域的Rh-Mn催化劑,使催化效率成倍提高。在甲烷芳構化方面,以分子氧為氧化劑,實現了甲烷在80℃條件下直接氧化為甲醇的反應。創制了Mo/MCM-22催化劑,使甲烷直接制苯的單程收率大幅度提高。曾獲2005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6年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學者獎”, 2009年遼寧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等。
發表SCI論文410余篇,其中在Science, Nature Mat.,Advanced Mat., PNAS, Angew. Chem., JACS等權威期刊(影響因子大于4)上發表論文111篇;申報專利57件(其中授權20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5年度,排名第三)和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年度,排名第二)等;任J. Nat. Gas Chem.主編和《科學通報》等雜志副主編,先后擔任Surf. Sci.、Appl. Catal. A和《中國科學·化學》等19個國際、國內雜志編委;任第七屆國際天然氣轉化大會和第四屆國際碳催化大會主席。擔任英國女王Belfast大學榮譽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和北京大學等客座教授;2009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兩次被科技部聘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擔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計劃)第四屆顧問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