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薰殿】


時代:明
分類:殿
區(qū)域:外朝西路
南薰殿始建于明代,位于外朝西路,武英殿西南,為一獨立的院落。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
殿內(nèi)明、次間各設(shè)朱紅漆木閣,分5層,奉歷代帝王像。每軸畫像均用黃云緞夾套包裹,裝入枬木色小匣,按閣之層次分別安放。殿之東室安奉歷代皇后像;西室放置一木柜,貯明代帝后冊寶。殿內(nèi)木構(gòu)及彩畫均為明朝遺物,十分珍貴。
明代,上徽號、冊封大典前,閣臣率中書于此撰寫金寶、金冊文。明崇禎三年(1630年),命武英殿中書畫歷代明君賢臣圖,置于文華、武英兩殿,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命重新裝潢,移藏于南薰殿。
殿內(nèi)明間有乾隆《御制南薰殿奉藏圖像記》臥碣,文中詳細記載殿內(nèi)尊藏:自太昊、伏羲以下,共有帝王賢臣畫像(卷、冊、軸)共121份,所繪大小人像共583名,其中帝后像黃表朱里,臣工像朱表青里。
殿內(nèi)明、次間各設(shè)朱紅漆木閣,分5層,奉歷代帝王像。每軸畫像均用黃云緞夾套包裹,裝入枬木色小匣,按閣之層次分別安放。殿之東室安奉歷代皇后像;西室放置一木柜,貯明代帝后冊寶。殿內(nèi)木構(gòu)及彩畫均為明朝遺物,十分珍貴。
明代,上徽號、冊封大典前,閣臣率中書于此撰寫金寶、金冊文。明崇禎三年(1630年),命武英殿中書畫歷代明君賢臣圖,置于文華、武英兩殿,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命重新裝潢,移藏于南薰殿。
殿內(nèi)明間有乾隆《御制南薰殿奉藏圖像記》臥碣,文中詳細記載殿內(nèi)尊藏:自太昊、伏羲以下,共有帝王賢臣畫像(卷、冊、軸)共121份,所繪大小人像共583名,其中帝后像黃表朱里,臣工像朱表青里。
撰稿人:蘇怡
南薰殿
武英殿
面闊
間之寬稱面闊,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檁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根檐柱中心線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寬度的總和稱通面闊。
琉璃
一種帶釉的陶制品。釉以鉛作助溶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礦物作著色劑,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宮殿、宗教廟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歇山頂
歇山頂為中國古建筑屋頂式樣之一。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故亦稱九脊殿。又有單檐、重檐之分,重檐較單檐尊貴。
徽號
美好的稱號,古時專用以稱頌帝王及皇后。如順治帝親政上皇太后徽號稱“昭圣慈壽皇太后”。每遇慶典,徽號可以屢次上加。
明間
古建筑術(shù)語。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內(nèi)的空間,其兩側(cè)稱為次間。
伏羲
又稱“伏戲”、“宓犧”、“庖犧”等,是古代傳說中人類始祖。傳說他與女媧兄妹相婚,教民結(jié)網(wǎng)漁獵、卜八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