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時間:2016年7月3日9:30-11:30
講座地點:故宮學院教學樓408階梯教室
地 址:東城區南河沿大街19號北京國際職業教育學校總部校區
講座題目:細針密縷——紡織品類文物的修復保護
主 講 人: 陳楊
專家介紹:
陳楊,2004年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戲曲服飾設計專業。同年8月進入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從事紡織品文物的保護與修復工作,現為副研究館員。工作期間保護、修復院藏紡織品文物近百余件。2007年將傳統織補技術與現代補襯修復技術相結合,解決了二經絞紗組織面料低強度纖維的織補難題。2008年使用襯補針線修復法,解決了地毯類文物包邊經緯紗缺失情況的保護性修復難題。2010-2011年通過研習染色技術和大量合成染料染色實踐經驗,解決了文物補襯材料準確復染的難題。2010年師從緙絲大師王嘉良學習宮廷傳統明緙絲織造技藝并運用于故宮緙絲類文物的修復實踐中,完成壽康宮原狀陳列緙絲文物“出門見喜”春條的修復工作,并在2015年修復成果展中展出。2013年在“平安故宮”工程所涉及的幾個紡織品文物修復合作項目中先后解決了緙絲補配材料仿舊織造難題、捻金線種類及成分分析問題、嵌補修復技術難點等。
講座提綱:
故宮院藏紡織品文物種類十分豐富。服飾類包括袍、衣衫、褲、裙、盔甲、戲衣、鞋、帽、襪、手套等,飾品類包括香囊、荷包、眼鏡盒、包、袋、名片盒、扇套、各種結飾流蘇等,其它裝飾品包括地毯、掛毯、炕毯、氈毯,唐卡、佛幡、鹵簿儀仗,被子、枕頭、椅披、拼縫物和鑲飾物,旗幟、窗簾、門簾,及書畫包裝及函套等等。
紡織品文物的保護與修復有著悠久的歷史。西方國家早在18世紀后期就十分重視文物科學技術,各種修復觀念異彩紛呈。19世紀末期,一些著名博物館就建立實驗室,開展研究工作。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布蘭迪用哲學的語言寫成了《文物修復理論》一書,提出最小介入、可逆性、可再處理性、可識別性等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
此次講座將詳細介紹故宮院藏紡織品文物分類、中國以及國際上各個博物館對于紡織品文物的修復保護歷史及現狀、修復紡織品文物所要遵循的原則、修復保護方法以及操作步驟、傳統針線修復方法介紹及修復實例講解。
發表論著:
《紡織品繪畫的修復與保養》,《藝術市場》國家級藝術類核心期刊,2009年第7期;《藍地菱格雁蝶紋錦殘片的保護性修復》,《天衣有縫中國古代紡織品保護修復論文集》2009年9月;《從體會修復理論的精華到應用于紡織品文物的修復》,《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卷三,文物出版社;《淺談王予予先生對紡織品文物的保護修復思想》,《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卷四,文物出版社;《保護性修復方法在紡織品服裝上的應用》,《人類文化遺產保護》,2011年5月,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緙絲文物展前保護處理之探索》,《故宮學刊》2014年,故宮出版社;《淺論不同損傷程度紡織品文物的針線修復介入》,《文物修復研究》2014年7月,中國文聯出版社;《刺繡針法應用于紡織品文物的保護修復》,《紫禁城》2014年8月,故宮出版社。
第一作者:《針線法應用于地毯包邊修復的探討》,《故宮學刊》2011年總第七輯,紫禁城出版社;《追尋紫禁之“光”—淺談對一類宮廷燈具的保護修復》,《故宮學刊》2013年總第九輯;《紡織品文物保護中壓裱技術應用初探》,《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4年6月,總第34期。
其中,《保護性修復方法在紡織品服裝上的應用》一文獲得故宮博物院2009—2011年科研與出版成果“優秀學術論著獎”。
“故宮講壇”為公益講座,每月舉辦兩場。因場地有限,每場講座限120人,額滿為止。有意聆聽的朋友請登錄故宮博物院網站www.yaoqi123.net,在主頁置頂滾動圖標處選擇“故宮講壇”報名平臺,點擊進入報名頁面(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2341322738700),填寫姓名、身份證號、聯系電話、郵箱等有效信息并提交,通過審核后,網站將自動發送預約號至登記的手機和郵箱,表示預約成功。報名時間:2016年6月30日10:00至7月1日15:00。講座當天上午8:50-9:30,預約聽眾憑有效證件及預約號領取入場券。也可以關注故宮博物院的官方微博@故宮博物院(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和人民微博)及官方微信公眾賬號“微故宮”,了解講座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