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時間:2017年8月27日09:30-11:30
講座地點:故宮博物院兆祥所
集合地點: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外西側
集合時間:2017年8月27日8:45—9:15
講座主題:殊今異古——故宮博物院藏石鼓的流傳及其影響
主 講 人: 焦東華
專家介紹:
焦東華,故宮博物院器物部館員。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主要研究金石學方向。
講座提綱:
石鼓刻石,唐初在陜西鳳翔府陳倉山(今寶雞市石鼓山)被發現,共十枚。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出土至今千余年的時間里,倍受歷代文人與書家推崇,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石鼓在流傳的過程中,歷經戰亂,頻繁遷移,險遭毀失,發生了許多傳奇故事,這些都賦予它更多的神秘色彩。
發現之初,石鼓散落在陳倉荒野之中。后被遷至鳳翔縣孔子廟,又經五代戰火而散失。宋朝時,司馬池尋得九枚,遺失其一。直到皇祐四年,向傳師搜訪到了遺失的“作原鼓”,才得以聚齊十枚。然而,此時“作原鼓”已被人削去一半,并做成舂米的石臼。大觀年間運歸汴梁,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喜《石鼓》,遂存于保和殿稽古閣內,并令人以金填充其文字。靖康之變(1127),汴京珍寶被金人擄至燕京。途中,金人將石鼓上的黃金刮去,遂再度將石鼓棄之荒野。后來為王檝所得。入元后,王檝官至宣撫使。他在金樞密院舊址恢復了廟學,并將石鼓陳列于廡下。后來石鼓又復散失。大德十一年(1307),時任大都教授的虞集發現了石鼓,將其陳設于國子學大成門內。皇慶元年(1309),徙置國子監。后來明、清兩代皆未曾移動。民國二十二年(1933),為躲避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文物免罹浩劫,石鼓作為國子監的文物,與頤和園、古物陳列所文物一道南遷,直至抗戰勝利后被運回故宮博物院。1956年開箱,陳列于故宮博物院箭亭。1985年至2004年,在皇極殿東廡銘刻館陳列中展示。2004年至2014年,在皇極殿東廡專設石鼓館展示。2014年至今,在寧壽宮內陳列展示。2013年,石鼓被列入國家文物局《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今天我們所見石鼓,因經歷久遠,文字多風蝕殘泐,很多字不可辨識。流傳下來的北宋拓本,自然成為稀世之珍寶。石鼓文字數,原文共計718字,現僅存全字275(不計重文、合文),殘字52。元時學者潘迪集宋代諸家之注釋,刻成《石鼓文音訓》,附立于十鼓之旁。故宮石鼓館,今仍按舊式,依舊陳列于十鼓旁邊。
我國傳世的石刻文字以石鼓文為最早,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究其具體年代眾說紛紜,主要爭論在于主周說與主秦說。根據近現代學者郭沫若先生的研究,石鼓應作于春秋秦襄公時期。襄公為秦國第一位受封的國君,曾護送周平王東遷。詩作反映了周天子與秦公的密切關系。從字形上看,石鼓文是大篆的一種,屬于春秋中晚期秦系字體。其書傳為史籀手筆,后世學篆者皆奉為正宗。張懷瓘云:“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蒼頡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稱書,遺跡石鼓”。對我們了解秦始皇“書同文字”的字形基礎,也大有裨益。
發表論著:
論文:《西周青銅器銘文書法藝術探微》,《文物天地》總281期,2015年。
此次“故宮講壇”為公益講座。因場地有限,講座限80人,額滿為止。有意聆聽的朋友請點擊報名頁面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4401665720300,填寫姓名、身份證號、聯系電話、郵箱等有效信息并提交,通過審核后,網站將自動發送預約號至登記的手機和郵箱,表示預約成功。報名時間:2017年8月24日10:00至25日15:00。講座當天上午8:45-9:15,預約聽眾憑有效證件及預約號領取入場券。也可以關注故宮博物院的官方微博@故宮博物院(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和人民微博)及官方微信公眾賬號“微故宮”,了解講座相關信息。
特別提示:
1、本次講座活動地點在故宮博物院兆祥所,以活動行網站發送的報名成功的短信為準,沒有報名成功的無法參與此次活動。
2、講座位于非開放區,講座過程中請您不要自行離開活動現場,如有特殊情況請聯系工作人員。
3、簽到時間為8:45—9:15,請您安排好出行時間,務必按時抵達。
4、請不要攜帶大型背包進入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