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最大的叢書,清代乾隆皇帝敕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詔開“四庫全書館”,裒輯《永樂大典》之散篇,并收羅天下之遺書,參其事者4400余人,歷時10年完成。《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3400余種,79300卷,凡6114函,36381冊,約9億9千7百萬字。內容涉及廣泛,對整理保存古代文獻起了極大作用。
《四庫全書》以絲絹作書皮,其中經部書用褐色絹,史部書用紅色絹,子部書用黃色絹,集部書用灰色絹,分別貯于楠木書匣中,再放置在書架上,十分考究。《四庫全書》前后共抄錄七部,其中以文淵、文源、文津三閣藏本最為精致,疏漏較少;文宗、文匯、文源各本已亡失。現存四部中,文淵閣本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文津閣本現藏北京圖書館;文溯閣本現藏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散佚后補抄復原現藏浙江省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