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福宮,面闊三間,卷棚歇山頂,黃琉璃瓦綠琉璃瓦剪邊,帶周圍廊。前檐廊左右與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進院。室內明間為寶座,東西次間為休憩之處。室內裝修為金漆描繪,紫禁城建筑中甚為少見,堪稱精品。乾隆皇帝贊其建筑“儉樸而不至陋,環境幽雅而匪遐。”
建福宮,面闊三間,卷棚歇山頂,黃琉璃瓦綠琉璃瓦剪邊,帶周圍廊。前檐廊左右與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進院。室內明間為寶座,東西次間為休憩之處。室內裝修為金漆描繪,紫禁城建筑中甚為少見,堪稱精品。乾隆皇帝贊其建筑“儉樸而不至陋,環境幽雅而匪遐。”
靜怡軒,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三卷勾連搭式屋頂,周圍廊,前檐出抱廈三間,左右有游廊與前矮垣相接,自成體系。西側游廊在這里既作為靜怡軒院的西院墻,又辟垂花門與花園相連,使靜怡軒作為建福宮的寢宮,既不能離開軸線,又與花園相連。這種宮苑相間的布局手法,在此運用的十分得當。 靜怡軒在東一路建筑中屬體量較大的一座,由于它采用三卷勾連搭式的屋頂,而不是像廡殿頂、歇山頂有高高的正脊,因此雖然占地面積較大,但并沒有建筑高突的感覺。相反三卷勾連搭式的屋頂,曲線優美坡度平緩,作為園中之寢,其建筑形式又與園林建筑相和諧,也是宮殿區有別園林區的一種過度形式。 靜怡軒被視為建福宮的寢宮,是乾隆皇帝為守制所居而建。然“當年結構意,孤矣不堪思”,乾隆為皇太后守制時未能在此居住,不能遂初葺之意而發憂傷之感。在傷感之中,又感慨“城市人煙遮倍常,只有靜怡猶涼爽”,曾有兩年的時間在這里避暑,亦不曾作詩,以體驗“意靜身則怡”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