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瓷品種之一。“五彩”意為多彩,且一般來說,其中必含紅彩。在已高溫燒成的白瓷或已繪局部圖案的青花瓷上以紅、綠、黃、紫、黑、藍等彩描繪圖案紋飾,再經(jīng)彩爐低溫燒成。再配以其它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彩。按生產(chǎn)工藝之不同,通常人們將五彩分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兩大類。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明宣德時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紅、綠、黃三色為多,嘉靖、萬歷時期的官窯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彩相結(jié)合,稱青花五彩。清康熙朝發(fā)明了釉上藍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為仿古瓷少量生產(chǎn)。五彩燒成溫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軟感,故又稱“硬彩”或“古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