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帶釉的陶制品。釉以鉛作助溶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礦物作著色劑,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宮殿、宗教廟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一種帶釉的陶制品。釉以鉛作助溶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礦物作著色劑,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宮殿、宗教廟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考古學屬于社會科學,是歷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考古學是根據(jù)古代人類在各種活動中所遺留下來的遺跡、遺物來研究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
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始建于1953年,最初名為“學術工作委員會”,其委員包括故宮博物院以及社會各界文物專業(yè)的知名專家和學者。負責故宮博物院的學術與研究工作。這一學術機構作為故宮博物院的“智囊團”,曾對故宮博物院的建設起過很大的作用,由于歷史的原因,在停頓了三十多年后,到今年終于又恢復了活動。其在帶動我院各項業(yè)務工作的蓬勃發(fā)展,統(tǒng)籌規(guī)劃我院的陳列、文保、科研、出版、網(wǎng)站建設等各項業(yè)務工作、集中科研力量重點攻堅等方面將發(fā)揮出巨大的作用。
清代中晚期出售金銀首飾的私營商號。
典章制度。
古代編年體文獻之一。記述方式以時間先后為序,以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為中心,既記其言行動止,還兼記一朝國政大事。實錄的史料來源主要是時政記、起居注和日錄。 實錄最早產(chǎn)生于南朝蕭梁時期。自唐代開始,前朝皇帝去世,后嗣之君即詔令史官為先君撰修實錄。此后,歷代皆視實錄為必備之作。清代專設有實錄館,不僅由大臣主持纂修,還要由皇帝御審“欽定”。
王素(1794—1877年),字小梅,晚號遜之,江都(今江蘇揚州)人。花鳥、走獸、蟲魚皆有妙筆,尤善人物。筆下仕女姿態(tài)雅逸,敷色清麗,風格近于費丹旭,與改琦、顧洛一同被稱作晚清人物畫三大家。所畫花鳥魚蟲筆勢靈動,色彩俏麗,風神自存。
王羲之(303—361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出身名門,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又稱“王右軍”。他早年以衛(wèi)夫人(鑠)為師,草書學張芝,正書則取法鐘繇,又博覽秦漢篆隸碑刻名跡,自出機杼,創(chuàng)出妍美流變的書體,取代了以往古拙質樸的書風,自成一家。評者謂其草書濃纖折衷,真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媚勁健,千變萬化,而體勢自然。對我國書法藝術的發(fā)展具有繼往開來的巨大貢獻,對日本書法界也有深刻影響.有“書圣”之譽。所書《蘭亭序》尤膾炙人口,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傳世唐代摹本有《蘭亭序》《快雪時晴帖》《喪亂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樂毅論》《十七帖》以及唐僧懷仁集王書的《圣教序》等。
王獻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瑯玡臨沂(今屬山東省)人,生于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累遷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書精諸體,尤以行草擅名。雄深雅健,自成一家,對后世影響深遠,與其父王羲之并稱“二王”。《晉書》卷八十八有傳。傳世書跡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玉版十三行》等。
凡皇帝親自裁定的事項為欽定。
原指出出產(chǎn)于唐代宣州地區(qū)的紙張。后專指明清時期以青檀樹皮及少許稻草為原料制成的紙張。其紙質潔白細膩,不易蟲蛀,色澤經(jīng)久不變,是中國的一種高級書畫用紙。宣紙分生宣和熟宣兩種。熟宣是用礬水加工而成,水墨不易滲透,適用于在其上工整細致地描繪和反復上色,常用來畫工筆畫;生宣則容易滲透水墨,能產(chǎn)生豐富的筆墨變化,多用于寫意畫。
即活字本。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修《四庫全書》時,館臣輯《永樂大典》中之佚書,并將其中善本交武英殿刊印。因種類繁多,耗費巨大,主管刻書事務的大臣金簡乃建議刻制棗木活字擺印書籍。乾隆帝準其所請,并以“活字”不雅,賜名“聚珍”。為此,制成大小活字25萬余枚,既經(jīng)濟又簡便,事半而功倍。乾、嘉時共排印書籍140余種,其中134種與先行雕版的4種合為叢書《武英殿聚珍版書》,其余為單行。該叢書后由江南五省翻刻,已非活字,后人以“外聚珍本”加以區(qū)別。此外,中華書局創(chuàng)制仿宋體鉛字,排印書籍稱“聚珍仿宋本”。
圓明園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東部,占地約350萬平方米,由圓明、長春、萬春三園組成。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乾隆年間陸續(xù)擴建,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基本建成。嘉慶、道光、咸豐時有所增建,前后歷時150余年,終于建成了一個包括140余所宮殿樓閣、100多處秀麗景致的宏偉的皇家園林。咸豐十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