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研究院發布十一項科研與出版項目
        故宮研究院發布十一項科研與出版項目
        故宮研究院發布十一項科研與出版項目
        時間:2014-02-25

          2014年2月25日上午,“故宮研究院發布十一項科研與出版項目新聞發布會”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舉行。此次故宮研究院發布了近幾年將開展的科研與出版項目,其中包括與港臺地區以及在京文博單位的合作項目,且許多研究工作在學術界具有前沿性和開拓性的特點,對今后文博界從事大型科研工作的模式具有積極的探索意義。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副司長吳劍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副秘書長、留學人員和專家服務中心副主任邱春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侯衛東,文物出版社社長張自成,故宮研究院名譽院長張忠培先生等出席。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故宮研究院院長鄭欣淼、故宮研究院名譽院長張忠培分別講話,并介紹故宮研究院總體情況和十一項科研與出版項目的具體情況。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宋紀蓉主持新聞發布會。
          自去年故宮研究院成立以來,以其開放的學術胸襟、創新的機制接納國內外學術界熱心于故宮學術研究的人才,且與院內的專家學者共同構建高端學術研究平臺。故宮研究院下設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宮學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獻研究所、明清檔案研究所和《故宮博物院院刊》編輯部,并聯系故宮博物院的古書畫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宮廷史研究中心、藏傳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故宮博物院初步形成覆蓋全面、專業突出和梯次完備的學術團隊。
          今后,故宮研究院將深入開展對明清宮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檔案的研究,組織實施國家和故宮博物院的重大科研課題項目,搭建兩岸故宮的科研合作平臺,在國內外積極開展博物館館際之間和與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學術合作與交流,不斷培植新生的學術力量,以此全面帶動學術研究、展覽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努力成為文博界學術研究的重鎮。

          附件:故宮研究院十一項科研與出版項目
          一、故宮研究院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故宮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于2013年8月由全國博管會批準成立,是全國博管會有史以來批準的首批建立在文博單位里的博士后工作站。它是故宮博物院吸引和培養尖端人才的重要學術平臺和引進學術新銳的人才庫,以加快故宮博物院科研人才的培養工作,建成高層次的人才梯隊,滿足科研發展與創新對高端人才的需求。
          博士后工作站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管理經驗,初步計劃在未來的3年里,進站人數形成一定規模,其中包括吸納國內、境外、國外的博士畢業生進站工作,與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學者聯合展開合作研究尖端課題項目如考古學、清代宮廷史、文物研究等,使故宮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成為故宮研究院開展合作交流的新平臺。
          去年年底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共有8人報名,現已經錄用1人,該名人員將參與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建議滾動資助重大項目《新中國出土墓志整理與研究》。
          二、故宮研究院古文獻研究所合作出版《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
          1996年10月至11月,湖南省長沙市走馬樓J22井窖出土大批三國吳簡,轟動了國內外。這批吳簡有將近8萬枚,相當于此前中國出土簡牘的總和,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民族、文化、交通等多個領域,給三國史研究提供了最新的資料,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國家文物局隨即成立了以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為主的整理組,計劃整理出版圖書十一卷、三十冊,分別為《嘉禾吏民田家莂》一卷、二冊,《竹簡》九卷、二十七冊,《竹木牘》一卷、一冊。
          目前,其最后四卷、十冊,即《竹簡》[柒]、[捌]、[玖]三卷、九冊和《竹木牘》一卷、一冊,將由故宮研究院古文獻研究所與長沙簡牘博物館合作整理出版。2013年12月整理出版的是《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柒]一卷、三冊。余下三卷、七冊,也將在近幾年陸續整理出版。該項目最后四卷均由王素先生主持。
          三、故宮研究院古文獻研究所繼續合作開展“新中國出土墓志整理與研究”
          新中國出土墓志整理與研究分三期完成,這將搶救和保護一批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整理和提供了一批高質量的出土文獻資料、培養和鍛煉了一批具有奉獻精神的出土文獻整理人才,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2010年,本項目第一期工程榮獲第二十五屆(2009年度)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一等獎、第二屆(2010年)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項目的第二期工程在去年被批準列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這是文博系統承擔的第一個國家社科基金建議滾動資助重大項目。本項目在十個文博單位設立了十個子課題,計劃 在10年內,繼續整理出版第二期工程的墓志類圖書十卷、二十冊,總計近4000方墓志。三期工程涉及整理、研究出版的墓志將達到1萬余方。
          本項目首席專家由著名歷史學者、出土文獻整理研究專家、故宮研究院古文獻研究所王素先生擔任,任昉女士協助,指導全國性的新中國出土墓志整理與研究。為此,招收了1名博士后進入故宮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
          四、“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與研究”項目開始啟動
          世界現存殷墟甲骨,據調查統計,共有13萬片。其中,故宮博物院所藏甲骨總數,20世紀60年代調查粗估有22463片,占世界現存殷墟甲骨總數的18%,僅次于國家圖書館(34512片)和臺灣歷史語言研究所(25836片),屬于世界第三大甲骨收藏單位。
          故宮博物院所藏甲骨來源主要可分為國家轉撥、私人捐贈和院方收購三方面。轉撥有加拿大人明義士舊藏甲骨,捐贈有馬衡、李紹白、薛貴生等舊藏甲骨,收購有上海謝白殳舊藏甲骨。其中,明義士原藏于華語學校的2萬多片甲骨,構成本院主要收藏。本院所藏甲骨,《甲骨文合集》僅著錄1440片,絕大部分沒有整理出版。
          “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與研究”項目是由古文獻研究所牽頭負責、組織協調。此外,按照國際學術發展趨勢,準備搭建開放型高端平臺,引進或聘請院外甲骨專家參與整理研究工作。我們希望在六至十年內,不僅完成全部整理研究工作,還能借助該項目,為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培養一批甲骨研究人才。
          五、故宮藏先秦有銘青銅器研究項目即將啟動
          用青銅器標識王權及貴族身份,并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記錄歷史,是早期中華民族子孫所獨創的文化成果,它是人類青銅時代文明達到鼎盛的偉大標志物。此后,中國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收集保存祖先這一光輝遺跡,直至明清故宮傳承不斷。
          現已知流傳至今的古今中外先秦有銘青銅器資料約有15000件,北京故宮現藏1600件,是目前存世博物館中收藏最多的,其藏品以長銘重器居多,其中包括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雜器等品類,商、周、春秋、戰國時代系列完整為其特色。該項目難度大,任務重,周期長。為取得清晰的銘文資料,該項目要求重要銘文要進行X光掃描成像,北京故宮尚有大批器形資料需重新安排圖像攝影。
          兩岸故宮核心藏品原屬一家,互補性強,許多成組、成對的器物分藏兩地。臺北故宮藏有銘文青銅器440余件,有毛公鼎、散氏盤、宗周鐘和近年新入藏的子犯編鐘等長銘重器。北京故宮提出兩岸故宮合作,對兩千余件青銅器及其銘文做綜合考察與研究,寫出新的銘文考釋,共同弘揚燦爛的中華文明,這一提議已得到臺北故宮的積極回應。如何合作,下一步將進行具體的溝通、協商。
          六、《唐蘭全集》整理工作基本結束,即將進入出版階段
          唐蘭先生是著名文字學家、歷史學家、青銅器專家。他終生從事教學及學術研究,論著甚豐,對金文、甲骨文等古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古代史學等諸多領域都造詣很深,是中國文字學理論的奠基人。他利用古文字考證歷史,考證古器物,極富創見,一生對中國學術事業的十幾個領域都作出過卓越的貢獻,是我國二十世紀學術史上有重要影響的學者。   
          青年的唐蘭是王國維先生慧眼所識的中國天才學者之一,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在他1945年所著《當代中國史學》中說“甲骨的文字考釋,以唐蘭先生的貢獻為最大。著有《古文字學導論》、《殷虛文字記》、《天壤閣甲骨文字考釋》。唐先生在古文字學上,所用的有兩個方法,一是自然分類法,一是偏旁分析法。這兩個方法是由唐先生所發現,前者打破了許慎《說文解字》所用的分類方法,后者對于文字的認識是一個很大的進步。由這一個方法,許多不認識的字都可以認識,而其準確性亦極大。”                              
          2006年5月,為了紀念我國著名學者唐蘭先生,決定出版他的全部著作。作為特項列入故宮博物院科研計劃執行,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中國古文字研究學會理事劉雨先生和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丁孟先生著手組建整理編輯團隊,并推動項目啟動。聘請國家中華字庫工程首席專家復旦大學裘錫圭教授、北京大學高明教授、中山大學曾憲通教授、吉林大學副校長吳振武教授、河南省考古所原所長郝本性研究員、陜西省考古所原所長吳鎮烽研究員、美國芝加哥大學夏含夷教授、英國倫敦大學汪濤教授等八位與唐蘭學術事業有繼承關系的當代著名學者為顧問。我們幾年來與這些學者密切合作,得到他們的熱情支持和幫助,特別是裘錫圭老師對整個編輯整理工程的每一步驟都給予了具體細致的指導。
          唐蘭先生的學生,著名學者張政烺先生在《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序》中曾提到過關于此書的命名,經征求各方顧問意見,此書遂定名為《唐蘭全集》。經過七年努力,于2013年6月,分散在個人手中的稿件全部整理完畢上交,全書12冊基本編完,已刊論文收進200篇,專著7部,未刊遺稿收進60篇,全書共計400余萬字。其中整理難度最大的是近百萬字的未刊手稿,按體例要求需忠實理解作者原意,識別草字、處理散見周邊文字和電腦錄入大量古文字,許多年輕學者是以極大的毅力完成這項任務的。
          七、故宮研究院故宮學研究所組織編撰《故宮百科全書》
          《故宮百科全書》是一套以故宮歷史、文化與文物為記述和研究對象的專業百科全書,是當代中國的文化文物事業的一項重要工程,已被納入國家重點出版項目。《故宮百科全書》可分為古建筑、文物藏品、檔案文獻、宮廷史和院史五大板塊,所收條目總數為25000條,插圖總數為12000幅以上,總字數為2500萬字左右,總計約為20冊。其形象、直觀地展示歷史知識和文物常識,具有科學性、文獻性、思想性和藝術性,做到內容準確、圖像精美、設計優雅。全書準備先按類別出版單冊,以滿足不同專業人群的需求,最后按音序出版合集。
          《故宮百科全書》將組織故宮博物院退休、在職專家以及院外知名專家學者參與,嚴格按照國際通行的百科體例進行編撰。目前已完成確立體例的工作,基本完成了條目的目錄階段,在出版上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
          八、故宮研究院明清檔案所開始組織編撰《清代宮廷歷史圖典》
          2002年,故宮博物院編纂了《清史圖典》,開創歷史學界大規模利用圖片編纂整整一代王朝歷史的先河。現在,經過十余年的學術積累,吸納《新編清史圖錄》以專題敘事的纂修思路,決定集中故宮學術力量,編纂一部《清代宮廷歷史圖典》。該圖典將進一步提高故宮在清代宮廷史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厚積宮廷歷史類的學術內涵,為研究清史提供形象資料,為舉辦原狀陳列類型的專題展覽提供主題思路,指點文物臚陳線索。
          該書擬分十卷,即儀典卷、政務卷、內務卷、禁衛卷、文化卷、藝術卷、生活卷、出巡卷、建筑卷、典藏卷;每卷圖600幅、文字10萬字,總規模達到6000幅圖片、100萬字。
          九、啟動《北京中軸線彩色實測圖》整理出版項目
          故宮博物院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即時啟動《北京中軸線彩色實測圖》整理項目,計劃在2015年10月故宮建院90周年前由故宮出版社出版面世。這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視野下的關于建筑圖學的整理與研究,遠遠超出一般性的資料整理匯編范疇,對于北京“皇城”核心軸線建筑群的保存、修繕、復原有著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
          1941年,為避免北平古建筑被炮火焚毀,營造學社社長朱啟鈐委托建筑師張鎛主持,歷時四年繪制了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的中軸線主要建筑實測圖,約600幅。這是20世紀40年代北京中軸線建筑最大規模的一次工程測繪,系統地將北京城中軸線建筑從南到北逐一測繪下來。宮苑廣場有總平面、總立面和總剖面;單體建筑都有平面、立面、剖面和大樣圖;所有圖紙均按設計圖的標準注有軸線、局部、外包三套尺寸。既有空間構成表達,也有總立面的渲染。全部數據均按不小于1/50的比例尺,用墨線或彩色渲染在60×42英寸的高級橡皮紙上,圖紙完整、數據精確、制圖精美,勘稱中國古建測繪圖范,對于研究中國古代城市布局、傳承建筑設計理念具有科學價值。
          這批圖紙原藏于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上世紀60年代,國家將其中與紫禁城建筑有關的300余幅圖紙調撥給故宮博物院。2005年,雙方首議合作整理出版這批資料,使之完美合璧。現經多年協商籌備,條件已經成熟,決定正式啟動《北京中軸線彩色實測圖》整理出版項目,為弘揚中國古建筑文化遺產做貢獻。
          故宮博物院一方將由古建部和故宮出版社承擔項目實施任務。古建部具有較強的古建筑修繕規劃與宮廷建筑資料整理研究能力,故宮出版社為出版行業知名的美術類專業出版社,擁有“故宮大修報告”、“ 宮廷建筑史料長編”等大型建筑類圖書的編輯出版經驗,他們與對方緊密合作,必能整理好出版好這套珍貴資料。這是可以期待的。
          十、故宮研究院研究室繼續開展對歷代書畫家族史的研究
          2008年以來,故宮博物院的書畫專家和學者首次開展對歷代書畫家族史的研究,此項工作分兩個階段完成,由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出版第一階段的研究成果《百年藝術家族叢書》,約請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余輝擔任該書的主編,以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團隊為主,會同中央美術學院、北京藝術博物館的同仁完成第一階段對9個藝術家族的研究。該出版公司長期以來一直堅持出版中國傳統文化的圖書,向臺灣民眾宣傳祖國的傳統文化藝術,使臺灣的年輕一代在文化心理上能夠認祖歸宗,通過對古代及現代藝術家族的研究,更牢固地連接兩岸的文化血脈并加深民族親情,加強兩岸的學術交流活動。現已完成了第一個階段包括對歷代皇族書畫的研究和出版工作,在臺灣陸續出版了《趙宋家族》(宋徽宗)、《大明朱氏家族》、《愛新覺羅家族》等皇族書畫家族和《沈周家族》、《項元汴家族》、《胡玉昆家族•高岑家族》、《王翚家族》、《陳書與錢氏家族》和《任氏家族》等文人書畫家族。
          第二個階段從今年開始,用三年時間開展對東晉王羲之、宋代米芾馬遠、元代趙孟頫、明代文征明、陳洪綬藍瑛、清代梅清王原祁惲壽平、現代杭穉英、張大千、傅抱石等十多個書畫家族的研究。出版成果為每本專著在10萬字左右,在適當的時候尋求合作出版單位。
          家族傳承是中國歷代書畫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系統完整地研究書畫家族是學界首次采用的認識角度:以一個書畫家族的首領為核心,去分析研究該家族的藝術發展史、研究諸書畫家的藝術成就,將單個畫家放之于家族歷史中進行研究,將會涉及到數十位同宗畫家的藝術脈絡及其成就。這一學術成果不僅可以開辟新的出版系列,而且對舉辦專題書畫展覽以及學術研討會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和議題,將有益于學界、觀眾系統認識某書畫流派的發展脈絡和傳承關系。
          十一、故宮研究院組織編纂《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精品集》(十卷、英文版)
          今年,故宮研究院與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合作出版《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精品集》(10卷本英文版)。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精品集》,是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60卷)的基礎上,根據國外社會公眾和學術界的需求,組織故宮博物院返聘和在職專家學者精煉成十卷本圖文并茂的大型圖集,其文字凝聚了故宮博物院三代專家學者的鑒定研究成果。全集由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譯成英文后出版并向全球發行。改編后的《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精品集》(英文版)共有10卷,分為八個門類:書法、繪畫、陶瓷、玉器、青銅、家具、織繡、珍寶,出版珍貴文物的圖片近3000幅、文字20萬(漢字)。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精品集》(英文版)是故宮博物院首套大型英文版的文物圖集,這將向國外進一步展示故宮博物院文物研究的學術成果。

        建福宮

        建福宮,面闊三間,卷棚歇山頂,黃琉璃瓦綠琉璃瓦剪邊,帶周圍廊。前檐廊左右與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進院。室內明間為寶座,東西次間為休憩之處。室內裝修為金漆描繪,紫禁城建筑中甚為少見,堪稱精品。乾隆皇帝贊其建筑“儉樸而不至陋,環境幽雅而匪遐。”

        敬勝齋

        敬勝齋,外觀九間,內分為東西兩部分,東五間與延春閣正對,兩側接游廊與閣相連。室內閣上有匾曰“旰食宵衣”。是對帝王廢寢忘食,勤于政事的贊譽。齋西四間偏于花園的西北角,為乾隆八年西墻西移后所添建。

        故宮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宮研究院是以開放的學術胸襟、創新的機制接納國內外學術界熱心于故宮學術研究的人才,與院內的專家學者共同構建的高端學術研究平臺。故宮研究院成立后,將深入開展對明清宮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檔案的研究,組織實施國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課題項目,搭建兩岸故宮的科研合作平臺,在國內外積極開展博物館館際之間和與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學術合作與交流,不斷培植新生的學術力量,以此全面帶動學術研究、展覽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努力成為文博界學術研究的重鎮。
        故宮研究院下設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宮學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獻研究所、明清檔案研究所和《故宮博物院院刊》編輯部,并聯系故宮博物院的古書畫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宮廷史研究中心、藏傳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蓋全面、專業突出和梯次完備的學術團隊。

        博士

        官名,始置于戰國。此后,博士官制雖歷代相沿,而職能與前已有所不同。清代欽天監博士為欽天監下屬的職官,專司指示更點。

        藏傳佛教

        中國佛教兩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區,發展、傳播于藏、蒙、土、裕固、納西等少數民族地區,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紀佛教傳入西藏,松贊干布、赤松德贊等幾代贊普支持佛教,翻譯佛經,創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發展。 9世紀中葉,朗達瑪上臺興苯滅佛,佛教受到毀滅性打擊。10世紀后期佛教又從阿里和多康地區復興,根據不同的佛法傳承,形成寧瑪、噶丹、薩迦、噶舉等眾多教派。元朝以后,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統治權。藏傳佛教中有由《丹珠爾》、《甘珠爾》兩部分組成的藏文《大藏經》,其寺院組織嚴密,學經制度健全,修行上“顯密并重”。以無上瑜伽部密法為最高最深之法。

        考古學

        考古學屬于社會科學,是歷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在各種活動中所遺留下來的遺跡、遺物來研究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

        王素

        王素(1794—1877年),字小梅,晚號遜之,江都(今江蘇揚州)人。花鳥、走獸、蟲魚皆有妙筆,尤善人物。筆下仕女姿態雅逸,敷色清麗,風格近于費丹旭,與改琦、顧洛一同被稱作晚清人物畫三大家。所畫花鳥魚蟲筆勢靈動,色彩俏麗,風神自存。

        殷墟

        商王朝后期都城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北洹河兩岸,面積約24平方公里。遺址發現于20世紀初,1928年正式開始考古發掘,較著名的遺址墓葬有婦好墓、武官村大墓、侯家莊墓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甲

        商王,大乙之孫,大丁之子。卜辭又稱夫甲。史書稱太甲。古太與大通用。大甲是廟號,直系先王。據《史記·殷本紀》載:太甲即位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被伊尹放逐。伊尹攝政三年,太甲悔過,伊尹迎歸復位。《古本竹書紀年校補》說: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宮,乃自立,太甲居桐宮七年,潛出殺伊尹,自復其位。

        馬衡

        馬衡(1881—1955年),字叔平,浙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工八分書,喜刻印,尤喜蓄青田石章,收藏書畫碑版甚富。曾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門學考古研究室主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主持過燕下都等地的考古發掘和調查工作。對秦石鼓、漢魏石經及古代度量衡等方面的研究頗有貢獻。著有《漢石經集存》、《凡將齋金石論叢》等。1928年輯自刻印成《凡將齋印存》二冊。《廣印人傳》有載。

        新安

        今安徽省黃山市歙縣。

        王國維

        王國維(1877—1927年),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又號永觀。浙江海寧人,近代著名學者。早年結識清末學部參事羅振玉,就讀于東方文學社。1901年赴日本留學,翌年回國,任南通蘇州等地方學堂習。后至北京任學部圖書局協修。從事中國戲曲和詞曲研究。辛亥革命后避居日本,繼又回國從事考訂中國古代史料、古文物、古文字學、音韻學等工作。1922年任清華研究院教授,1927年6月2日,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生平著作62種,主要收在《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文》一書中。

        吳鎮

        吳鎮(1280—1354年),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浙江嘉興人。早年研習儒、釋、道經典,后往來杭州、嘉興地區,賣卜為生,以詩文書畫自娛,終生不仕。其畫以山水、墨竹著稱,為"元四家"之一。善草書,師法懷素、楊凝式,多用于題畫,獨立的書作極為罕見。

        組織故宮博物院

        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后委員會召開會議,議決遵照《辦理清室善后委員會組織條例》第四條,并執行中華民國十三年十一月七日政府命令,組織故宮博物院。議決《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故宮博物院臨時董事會章程》和《故宮博物院臨時理事會章程》。推定董事為嚴修、盧永祥、蔡元培、熊希齡、張學良、張璧、莊蘊寬、鹿鐘麟、許世英、梁士詒、薛篤弼、黃郛、范源濂、胡若愚、吳敬恒、李祖紳、李仲三、汪大燮、王正廷、于右任、李煜瀛。理事為:李煜瀛、黃郛、鹿鐘麟、易培基、陳垣、張繼、馬衡、沈兼士、袁同禮。以易培基兼古物館館長,莊蘊寬兼圖書館館長。

        北平

        即今北京。遼代稱燕京,后稱南京。金代亦稱燕京,后稱中都。元代亦稱燕京,后稱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虜大將軍兼右丞相徐達入元都,詔改大都路為北平府。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改稱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稱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稱北京。

        渲染

        中國畫技法之一,屬輔助性用筆,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處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積的濕筆在形象的外圍著色或著墨,烘托畫面形象。

        叢書

        是把兩部以上的書合在一起出版,再統命以新書名的書。按所包括的書之性質劃分,又可以分為幾種類型。我國古籍中常用的分類法是把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部分,一部叢書所收子目書包含其中兩個部類以上的稱為匯編叢書,如《四部叢刊》;子目書都是屬于一個部類的,稱類編叢書,如《二十四史》,24種書都是屬于史部的,如《二十二子》,22種書都是屬于子部的;所收子目書都是一個人著的稱自著叢書,如《曹月川先生遺書》;所收的子目書的著者都是某一個地方的,或內容都是關于某一地方的,稱郡邑叢書,如《遼海叢書》。中國的叢書始創于南宋,俞鼎孫、俞經的《儒學警語》是最早的一部。

        沈周

        沈周(1427—1509年),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世代隱居吳門,父親恒吉、伯父貞吉均善畫。他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后博學宋元諸家,自成一格。一生布衣,優游林下,為人敦厚,篤于友誼,性情隨和,胸襟磊落,是吳中眾望所歸的賢達長者。 繪畫上擅長山水、花鳥,尤以山水著稱,有粗、細兩種面貌。早年主宗王蒙,上追董、巨,以細筆為主;40歲以后博取諸家,著意于黃公望,風格逐漸變粗,形成粗筆風貌;60歲后汲取吳鎮畫法,筆墨疏簡蒼勁,格調雄健宏闊。其成熟時期的山水,筆墨上既吸收了宋院體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又保留了元人的含蓄筆致,于蒼中帶秀,剛中見柔。構圖造境方面,無論繁復或簡略,都強調山川宏闊之“勢”,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又著意于樸實的“質”,于拙中藏巧。他開創了“吳派”畫風,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

        王翚

        王翚(1632—1717),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畫有家學,初拜張珂為師,專摹元代黃公望的山水畫。后師從王鑒,畫藝大進。經王鑒推薦,又入王時敏門下。在名師指導下,悉心臨摹歷代佳作,且飽覽山川佳勝,終能心手相應,筆墨變化不竭,杰構層出不窮,成為一代巨擘。對于繪畫,王翚主張“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并身體力行,成就超凡。康熙三十年(1691)奉詔入京,主持繪制《康熙南巡圖》,事畢,榮歸故里,以畫終其一生。其弟子眾多,形成了“虞山派”,對后世影響廣遠。王翚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合稱為“清初六家”,亦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并稱“四王”。

        陳書

        陳書(1660-1736年),自號上元弟子,晚號南樓老人,錢綸光妻,陳群之母,浙江嘉興人。幼詠詩禮,好法書名畫,山水、人物、神佛、花鳥、草蟲皆能入畫。有《復庵詩稿》。

        項元汴

        項元汴(1524—1590年),嘉興(今浙江省嘉興)人,字子京,號墨林山人,別號香巖居士、鴛鴦湖長、退密齋主人惠泉山樵、漆園傲吏等,收藏家、畫家。家資富饒,廣收法書名畫,貯于天籟閣中,其法書、名畫以及鼎彝玉石,儲藏之豐,甲于海內,精鑒賞,有“項元汴印”、“子京”、“檇李項氏世家珍玩”、“神品”等鑒藏印數十方。工繪畫,兼擅書法。著有《墨林山人詩集》《蕉窗九錄》等。

        米芾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遷襄陽(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時任書學博士,擢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精書畫,繪畫擅長水墨山水,作潑墨云山,自云:“信筆作之,多煙云掩映,樹石不取細意,似便已。”(米芾《畫史》)創“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評:“老米畫難于渾厚,但用淡墨、濃墨、潑墨、積墨、焦墨,盡得之矣。”(《容臺別集》)所創“米點山水”意過于形,極富筆墨情趣,使山水之格為之一變。 書法初宗二王、顏真卿,后博采眾長,自成一家。用筆變化多端,有“八面出鋒”之譽,結體欹側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為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書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并稱“北宋四大家”。

        馬遠

        馬遠(生卒年不詳,南宋寧宗時期人,大約活躍于13世紀初期),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生于錢塘(今浙江杭州)。其曾祖、祖父、伯、兄及本人均為畫院待詔。從北宋一直延續到南宋。“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后,馬遠的祖父隨著高宗趙構南渡,所以馬遠是在南宋的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出生長大的。他大致的活動時間在南宋光宗、寧宗年間。擅畫人物、山水、花鳥。山水始承家學,后學李唐而自出新意,構圖多用邊角形式,有“馬一角”之稱,是南宋“翰林圖畫院”中的佼佼者。與另外三位畫院畫家李唐、劉松年、夏圭在畫史上合稱為“南宋四家”。

        藍瑛

        藍瑛(1585—約1666年),字田叔,號蜨叟、石頭陀、西湖山民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擅畫山水,早年以摹古為主,宗法唐宋元諸家,尤以習元黃公望、明沈周最有心得,筆致工整細潤,墨色清淡妍靜。中年于傳統的繪畫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繪畫面貌,筆墨蒼勁雄渾,于疏簡粗獷的線條組合中表現高峻突兀的江南蔥郁之景。錢塘又稱武林,后人將藍瑛和從其學畫的劉度、藍孟、藍深等合稱“武林畫派”。

        梅清

        梅清(1624—1697年),原名士羲,后改梅清,字淵公,號瞿山、敬亭山農,宣城(今屬安徽省)人。清初畫家、詩人。工詩善畫,以畫山水、松石、梅花著稱,時有“畫山水入妙品”,“松入神品”,畫梅花“枝干奇古”之評。山水畫大多是黃山景致,風格雄奇豪放,為宣城地區畫壇領袖。梅清的山水畫遠承宋元諸家的遺緒,近學“元四家”和沈周的筆墨技法,又嘗與石濤相互切磋畫藝,故功力尤深。他的創作最重師法自然,曾在各地游歷名山大川,終日面對青山描摹寫生。黃山和家鄉宣城是梅清繪畫中最著力表現的題材。著有《天延閣集》、《梅氏詩略》等書。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東晉書法家,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出身名門,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又稱“王右軍”。他早年以衛夫人(鑠)為師,草書學張芝,正書則取法鐘繇,又博覽秦漢篆隸碑刻名跡,自出機杼,創出妍美流變的書體,取代了以往古拙質樸的書風,自成一家。評者謂其草書濃纖折衷,真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媚勁健,千變萬化,而體勢自然。對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具有繼往開來的巨大貢獻,對日本書法界也有深刻影響.有“書圣”之譽。所書《蘭亭序》尤膾炙人口,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傳世唐代摹本有《蘭亭序》《快雪時晴帖》《喪亂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樂毅論》《十七帖》以及唐僧懷仁集王書的《圣教序》等。

        趙孟頫

        趙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畫家、書法家,字子昂,號松雪、水精宮道人,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歲時以父蔭補真州司戶參軍,入元出仕,歷任翰林侍讀學士、榮祿大夫等職,卒贈魏國公,謚文敏。他對詩文音律無所不通,書畫造詣極為精深,“元之冠冕”。其繪畫取材廣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鳥無不擅長。書法鐘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趙構以及歷代諸家,篆、隸、真、草各臻神妙。倡導師法古人,強調“書畫同源“。其繪畫、書法和畫學思想對后代影響深遠。

        陳洪綬

        陳洪綬(1599—1652年),字章侯,號老蓮、悔遲,諸暨(今屬浙江省)人。明代畫家。早年受業于著名學者劉宗周、黃道周門下,1642年曾到北京為國子監生,授中書舍人,供奉內廷,不久即離京南歸。明朝滅亡后,為躲避清兵,一度在紹興云門寺出家為僧,自號悔遲,亦號老遲。后在杭州以賣畫為生。工詩,擅畫,山水、人物、花鳥無一不精。其畫初受藍瑛影響,后廣泛臨學古人,并大膽創新,所作人物、花鳥形象古拙,擅用夸張變形手法,獨樹一幟,為晚明變形主義繪畫大師。與崔子忠齊名于南北,世稱“南陳北崔”。其畫風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著《寶綸堂集》。

        王原祁

        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號麓臺、石獅道人,江蘇太倉人,王時敏之孫。清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因畫藝,被召供奉內廷,深受皇室青睞,地位顯赫,任《佩文齋書畫譜》纂修官和《萬壽盛典》總裁,官至戶部侍郎,故稱“王司農”。他擅畫山水,其繪畫藝術承緒家學,自幼得到祖父王時敏的刻意指導,一生傾注于筆墨施運的營求中,自稱筆端有“金剛杵”, 畫風中年秀潤,晚年蒼渾。與王時敏、王鑒、王翚合稱清初“四王”。王原祁作為“四王”中最年輕的一位畫家,秉承家學,追摹古法,在不懈創作的同時,以同樣方法再授弟子,對山水畫的發展及“婁東派”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其對繪畫的影響一直延續到清中、后期“小四王”(王昱、王愫、王宸、王玫)、“后四王”(王三錫、王廷之、王廷國、王鳴韶)。“四王”的繪畫創作繼承明末董其昌的繪畫理論和實踐,力圖集古人之大成,被確立為正統畫派。追隨王原祁的畫家眾多,形成“婁東派”,幾乎獨占了當時的畫壇。著有《雨窗漫筆》、《掃花庵題跋》等。

        惲壽平

        惲壽平(1633—1690年),又名格,字正叔,號南田、白云外史等,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早年工繪山水,宗元人王蒙畫風,筆墨清靈秀潔,意境蕭散幽淡。后改繪花鳥,遠師宋徐崇嗣,近學明人,注重寫生,更發展了沒骨技法。所畫花鳥禽魚很少用筆勾線,主要以水墨直接點染,追求天機物趣,一洗前習的畫法而對后世花鳥畫的創作影響極大,開創了 “常州畫派”。他與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并稱“四王吳惲”,亦稱“清六家”。

        張大千

        張大千(1899—1983年),原名權,改名爰,字季爰,號大千,齋名大風堂。生于四川省內江,祖籍廣東番禺。1917年與二哥善留學日本,1919年回國后從曾熙、李瑞清學書畫,1941年赴敦煌石窟臨摹壁畫,開學習敦煌畫之先河,這對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亦曾大量臨摹各種流派,如石濤、朱耷、徐謂、陳淳及宋元諸家。其畫風多樣,人物、山水、花鳥皆能,顯示出多才多藝的藝術風范。1949年后遷移海外,先后在阿根廷、巴西、美國居住,1978年定居臺北。

        三代

        指夏、商、周三個朝代。

        更多影像
        亚洲精品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 亚洲欧洲视频在线观看|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区麻豆|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学生妹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毛片| 亚洲日韩av无码中文| 亚洲av福利无码无一区二区|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亚洲人成毛片线播放|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无码|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app| 亚洲区小说区激情区图片区| 亚洲不卡中文字幕无码|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动漫|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 亚洲午夜福利AV一区二区无码| 亚洲成av人无码亚洲成av人| 亚洲人成色99999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软件|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亚洲欧洲中文日产| 亚洲熟妇无码av另类vr影视| 亚洲国产精品线观看不卡|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网站 | www.亚洲精品|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手机麻豆|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蜜芽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精品你懂的在线观看| 亚洲91av视频| ww亚洲ww在线观看国产|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婷婷国产精品电影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