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上午,故宮研究院成立大會在故宮博物院舉行。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董保華、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故宮研究院院長鄭欣淼等出席。董保華局長、單霽翔院長、鄭欣淼院長分別致辭,項兆倫副部長和單霽翔院長為故宮研究院揭牌。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宋紀蓉主持成立大會。
故宮研究院是以開放的學術胸襟、創新的機制接納國內外學術界熱心于故宮學術研究的人才,與院內的專家學者共同構建高端學術研究平臺。故宮研究院成立后,將深入開展對明清宮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檔案的研究,組織實施國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課題項目,搭建兩岸故宮的科研合作平臺,在國內外積極開展博物館館際之間和與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學術合作與交流,不斷培植新生的學術力量,以此全面帶動學術研究、展覽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努力成為文博界學術研究的重鎮。
故宮研究院下設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宮學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獻研究所、明清檔案研究所和《故宮博物院院刊》編輯部,并聯系故宮博物院的古書畫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宮廷史研究中心、藏傳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蓋全面、專業突出和梯次完備的學術團隊。為推進我院人才隊伍的建設,提升我院在國內外的學術地位和社會影響,我院已于今年7月獲準成立故宮博物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這是我國首次在文博系統設博士后工作站,具有開拓意義。此舉不僅能促進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保護及其學術研究的深入發展,也必能為今后文博系統科研人才的培養提供借鑒,引領我國博物館學術研究的發展。
故宮研究院力爭在三至五年的時間內,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學術團隊,其中包括一批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和博士后出站人員等,初步完成具有理論體系的學術建設。在實踐上,以靈活可行的人事制度吸納學術人才,形成學術梯隊,啟動和完成一批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出版一批高質量的學術專著,提升故宮博物院在國際博物館界的學術聲譽,與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和學術聯系,使故宮博物院的綜合研究能力可與重點高校比肩,走在國內的前列,引起國際學術界同行的關注和參與。
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物學會、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二十四家文博單位和高等院校,及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英國國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等世界著名博物館紛紛發來賀信賀電,對故宮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祝賀,并期待能以此為契機增進交流、拓展合作,共同為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及中外文化交流作出新的貢獻。
會后,還向2009—2011年獲故宮博物院科研成果獎的53個集體和個人頒發了獎狀,鼓勵他們不斷提升科研水平,勇攀學術高峰。
附:故宮研究院工作目標(2013—2016年)
第一,完善機構建設、建立人才梯隊。
進一步完善相關的科研規章制度和機構建設,統一整合現有的學術機構,借助我院學術委員會的學術力量,統領五個研究中心,承接國家級科研項目、開展對外合作。同時適當引進院外具有領軍作用的專家學者,以彌補故宮博物院學術發展之不足,形成專業旗艦和配套隊伍,在業內起到引領作用。
第二,奠定學術基礎、做好資信工作。
建立專業資料室和學術檔案(包括電子檔案),匯集國內外的主要圖像、文獻資料,理清相關學科的發展歷史,掌握學術前沿的基本動態和最新科研成果。建立“故宮學術網頁”,及時發布學術研究新成果,加深與學界的聯系,也讓更多公眾關注故宮的學術發展。
第三,完成學術布局、均衡科研力量。
完成故宮博物院科研學術的總體布局工作,制定近期和中長期科研規劃。保持傳統優勢,全面推進主要學科和新學科的學術發展。站在世界和中國博物館發展的高度,開展對綜合類博物館和宮殿類博物館的研究,進一步提高故宮博物院文化藝術的研創力和非遺保護的實力。
第四,實施國家項目、開拓院外合作。
努力增加若干個不同等級的國家級和省部級社科項目,以此為龍頭,整合全院的學術力量,全面提升故宮博物院的學術研究水平。積極尋求與國內外博物館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項目,取長補短,建立故宮博物院對外學術交流合作的總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