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福宮,面闊三間,卷棚歇山頂,黃琉璃瓦綠琉璃瓦剪邊,帶周圍廊。前檐廊左右與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進院。室內明間為寶座,東西次間為休憩之處。室內裝修為金漆描繪,紫禁城建筑中甚為少見,堪稱精品。乾隆皇帝贊其建筑“儉樸而不至陋,環境幽雅而匪遐。”
建福宮,面闊三間,卷棚歇山頂,黃琉璃瓦綠琉璃瓦剪邊,帶周圍廊。前檐廊左右與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進院。室內明間為寶座,東西次間為休憩之處。室內裝修為金漆描繪,紫禁城建筑中甚為少見,堪稱精品。乾隆皇帝贊其建筑“儉樸而不至陋,環境幽雅而匪遐。”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宮研究院是以開放的學術胸襟、創新的機制接納國內外學術界熱心于故宮學術研究的人才,與院內的專家學者共同構建的高端學術研究平臺。故宮研究院成立后,將深入開展對明清宮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檔案的研究,組織實施國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課題項目,搭建兩岸故宮的科研合作平臺,在國內外積極開展博物館館際之間和與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學術合作與交流,不斷培植新生的學術力量,以此全面帶動學術研究、展覽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努力成為文博界學術研究的重鎮。
故宮研究院下設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宮學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獻研究所、明清檔案研究所和《故宮博物院院刊》編輯部,并聯系故宮博物院的古書畫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宮廷史研究中心、藏傳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蓋全面、專業突出和梯次完備的學術團隊。
太后宮之一。位于故宮內廷外西路,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為皇太后居慈寧宮之寢宮,太妃、太嬪們亦隨居于此。
2013年11月4日成立的故宮學院是一所業務培訓和教育機構,也是國內首家以博物館辦學的模式成立的“學院”。故宮學院響應我國博物館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的最新形勢和需要,圍繞故宮博物院整體事業的發展,面向自身、面向行業、面向全國、面向世界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訓項目與教育活動,為博物館發展提供專業人才支持,踐行博物館公眾教育和社會服務的使命。
辦學宗旨:故宮學院將立足于服務故宮博物院,健全員工培訓體系,探索適應博物館人員特點的培訓模式與機制,培養員工的新思想和新技能,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同時激勵員工將培訓的效果反映在博物館的各項實際工作之中。以此為基礎,憑借故宮博物院在文物鑒定、文物保護與修復、博物館管理、宮廷歷史與建筑研究等領域的優勢,學院還將逐步輻射到國內外博物館及相關業界,逐步成為國內文博行業重要的人才培訓基地,樹立故宮學院自有的品牌特色和過硬的信譽,同時也以教學相長的模式培養一支故宮博物院的中青年專家隊伍。
辦學內容:故宮學院的業務主要分為四個板塊,分別是故宮博物院院內員工培訓、國內博物館界及相關業界培訓、公眾教育和國際培訓。領域涉及宮廷歷史文化、文物鑒定、文物修復與保護、古建筑保護、博物館實務等;兼顧知識與技能、理論與實踐。以文物鑒定為例,更確切地說應該是“文物鑒賞”,將著重于梳理闡釋文物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引導聽眾關注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和文明演進。學院的師資將以故宮博物院研究人員和具有資深實踐經驗的人員為基礎,并廣泛吸納國內外專家力量。
全稱“總管內務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機構。始設于清初。順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內務府,改設十三衙門。順治十八年(1661年)廢十三衙門,重設內務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內務府初具規模,下設七司三院:廣儲司、都虞司、掌儀司、會計司、慶豐司、營造司、慎刑司、上駟院、武備院、奉宸苑,其職能與國家機構中的六部相對應。另有分支機構一百三十余處。
古建筑外檐和內檐的門窗、槅扇、隔斷、天花等木構件之統稱。以其所處的位置分為外檐裝修和內檐裝修,安裝在檐柱之間的裝修稱為“外檐裝修”,安裝在金柱之間的裝修稱為“內檐裝修”。外檐裝修包括槅扇、檻窗、橫披、簾架、風門等,內檐裝修則是室內的隔斷、屏風、落地罩及博古架等。
古代編年體文獻之一。記述方式以時間先后為序,以最高統治者——皇帝為中心,既記其言行動止,還兼記一朝國政大事。實錄的史料來源主要是時政記、起居注和日錄。 實錄最早產生于南朝蕭梁時期。自唐代開始,前朝皇帝去世,后嗣之君即詔令史官為先君撰修實錄。此后,歷代皆視實錄為必備之作。清代專設有實錄館,不僅由大臣主持纂修,還要由皇帝御審“欽定”。
琺瑯,又稱“佛郎”“法藍”“琺瑯”,是一外來語的音譯詞。琺瑯的基本成分為石英、長石、硼砂和氟化物,與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屬硅酸鹽類物質。中國古代習慣將附著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稱“釉”;附著在建筑瓦件上的稱“琉璃”;而附著在金屬表面上的則稱為“琺瑯”。 金屬胎琺瑯器則依據在制作過程中具體加工工藝的不同,可分為掐絲琺瑯器、鏨胎琺瑯器、畫琺瑯器和透明琺瑯器等幾個品種。
方略本意為計劃、權謀、策略之意。清代從康熙年平定“三藩”叛亂起,每當一次政治、軍事行動后,皇帝都要下詔設館修書,紀其始末。是為《方略》或《紀略》。《清會典·辦理軍機處·方略館》:“方略館總裁,掌修方略”。清代纂修《方略》(《紀略》)約有50余種。
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總稱,也叫“十二支”。古代用以記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