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華門東向,與西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橋1座,橋北為三座門。東華門以西是文華殿,迤南為鑾儀衛大庫。東華門與西華門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白玉須彌座,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基座圍以漢白玉欄桿。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梁枋繪有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東面檐下“東華門”匾額原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后減為滿、漢兩種,辛亥革命后只余銅質漢字。
東華門門樓自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始用于安放閱兵時所用的棉甲,每隔一年抖晾一次。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三月,下旨在東華門外護城河邊空閑圍房中選用70間,設立倉廒,用于存貯太監應領米石,賜名“恩豐倉”。
清初,東華門只準內閣官員出入,乾隆朝中期,特許年事已高的一、二品大員出入。清代大行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梓宮皆由東華門出,民間俗稱“鬼門”。東華門門釘與其它三門九路九顆不同,為八路九顆,內含陰數,相傳也與此有關。嘉慶年間林清之變,農民軍由太監劉得才等人經東華門引入紫禁城,但因于門前與賣煤人爭道,情急之中露出所藏兵刃,從而為守門官兵察覺,驟然關閉東華門,故而僅十數人闖入,起義旋即失敗。
東華門
西華門
下馬碑
在我國封建社會,帝王的尊嚴至高無上,陵區被視為神圣的禁地,不僅百姓不能隨便出入,即便是朝廷命官到此謁陵也要下馬步行進入陵區,因此立下馬碑以作提示。下馬碑一般由青白石雕琢而成,形似石碑,位于大紅門前左右兩側。碑身下部四角分別戧以石抱鼓,碑及石抱鼓下承以三層石條壘砌的方形基座。碑正反兩面均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八字。清朝陵區的下馬碑以滿、蒙、漢三種文字鐫刻。
內金水河
取“金生麗水”之義,又相對天安門前外金水河而言,故稱內金水河。
三座門
即三座隨墻門的簡稱,皇家建筑中的隨墻門多設門樓,琉璃裝飾,制作精美,富麗華貴,顯示出宮殿建筑的恢宏氣勢。其中皇極門、順貞門、堪稱琉璃門之冠。 紫禁城東華門內過河迤北,有隨墻琉璃門3座,明代稱前星門。清代另辟毓慶宮南門稱前星門,此門遂稱三座門。 皇家陵寢設三座門,并列于三路石階踏跺上之,稱琉璃花門,為陵寢前朝和后寢的分界線。
文華殿
文華殿在太和殿之左,協和門之外,明嘉靖朝以前為皇帝之便殿,以后用為皇帝講經筵之所。清襲明制。明中期,這里是皇太子攝政之地。明光宗崩,大臣劉一燝、楊漣等將皇太子從乾清宮扶至文華殿,遵其前制故。
鑾儀衛
清代為宮廷服務的機構,掌管帝、后車駕儀仗。順治元年(1644年)設,初沿明制稱“錦衣衛”,二年改稱“鑾儀衛”。十一年(1654年)厘定品級、員額,遂成定制。
須彌座
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薩像的臺座。須彌即指須彌山,在印度古代傳說中,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說指喜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須彌山做底,以顯示佛的神圣偉大。我國最早的須彌座見于云岡北魏石窟,是一種上下出澀、中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澀加多,且有蓮瓣之類為飾,束腰部分顯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將之分割成若干段落,這類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線。唐塔上出現兩層用須彌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壇臺、神龕、家具以至古玩與假山。須彌座已從神圣尊貴之物,發展成為由土襯、圭角、下枋、下梟、束腰、上梟和上枋等部分組成一種疊澀(線腳)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裝飾形式,通常用于尊貴的建筑物基座。后來一些家具,如屏風之類的底座也經常采用這種形式。
琉璃
一種帶釉的陶制品。釉以鉛作助溶劑,以含鐵、銅、鈷、錳的礦物作著色劑,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宮殿、宗教廟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重檐廡殿頂
廡殿頂為中國古建筑屋頂式樣之一,又稱四阿頂,由一條正脊和四條戧脊組成,因而又稱五脊殿,并有單檐、重檐之分。重檐廡殿頂為屋頂式樣中最尊貴的形式。
廡殿頂
古建筑屋頂形式之一,亦稱四阿頂、五脊殿。由1條正脊和4條斜脊組成四面坡,有單檐、重檐之別。重檐廡殿頂為屋頂最高等級形式。
基座
也稱之為臺座、臺子、座基、底座,通常是指墊襯在佛座下面的方(長)形石臺。
面闊
間之寬稱面闊,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檁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根檐柱中心線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寬度的總和稱通面闊。
進深
指建筑物縱深各間的長度。即位于同一直線上相鄰兩柱中心線間的水平距離。各間進深總和稱通進深。
墨線大點金
清代旋子彩畫做法名稱之一。其圖案均以墨線為輪廓,不退暈,僅在旋花部分的旋眼、梔花心、菱角地、寶劍頭瀝粉貼金。枋心內圖案可有不同做法。此種彩畫是旋子彩畫中等級僅次于金線大點金的一種。
旋子彩畫
明清時期常見的一種以旋花為主題進行構圖的彩畫,按其用金量的不同,又可分為金琢墨石碾玉、煙琢墨石碾玉、金線大點金、墨線大點金、金線小點金、墨線小點金、雅伍墨、雄黃玉等數種。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它推翻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各省紛紛響應,并先后宣布脫離清政府統治,清朝統治土崩瓦解。同年12月,孫中山回國就任臨時大總統,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
護城河
內閣
明代始設的中央機關。清代內閣系由關外時期的內三院所改,至康熙九年(1670年)始成定制,名義上是最高的權力機關,贊襄庶政,辦理章疏等,但由于清代先后設立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軍機處等權力機關,大大削弱了其實際預政的功能。
大行
漢以后稱皇帝之死為大行。停棺未葬之亡帝稱大行皇帝。
梓宮
古代帝、后所用的棺木,因多用梓木制成,故稱“梓宮”。
林清
清朝嘉慶年間農民運動領袖之一。他利用秘密宗教發動群眾進行反清斗爭,在京畿地區成立白陽教,后聯合李文成、馮克善的坎卦教和八卦教,改名天理教,在京畿和直魯豫三省交界地區發動起義,并直接策劃和領導了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攻打紫禁城的戰斗,給清廷以沉重打擊。九月十七日因叛徒告密被誘捕,二十三日于中南海豐澤園受審并當堂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