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地說,就是展覽的“導演”,即那些在藝術展覽活動中擔任構思、組織、管理的專業人員。它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的博物館,起源是由于博物館的收藏品需要不時地向公眾開放,它們不能老是按照年代陳列,必須有主題、有選擇,強調一種編輯的展示概念。這種展示方式漸漸地擴展到當代藝術領域,并為其所吸納。策展人又兼具藝術家組織者、藝術批評家、溝通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梁等責任。對現代展覽來說,有策展人和沒有策展人效果是很不一樣的,展覽是沉悶乏味還是引人入勝,取決于有無策展人,以及策展人的能力高低。
通俗地說,就是展覽的“導演”,即那些在藝術展覽活動中擔任構思、組織、管理的專業人員。它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的博物館,起源是由于博物館的收藏品需要不時地向公眾開放,它們不能老是按照年代陳列,必須有主題、有選擇,強調一種編輯的展示概念。這種展示方式漸漸地擴展到當代藝術領域,并為其所吸納。策展人又兼具藝術家組織者、藝術批評家、溝通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梁等責任。對現代展覽來說,有策展人和沒有策展人效果是很不一樣的,展覽是沉悶乏味還是引人入勝,取決于有無策展人,以及策展人的能力高低。
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縣城內的八卦洞。鈞窯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鈞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現不規則的流動狀的細線,稱“蚯蚓走泥紋”。北宋鈞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盆托、洗、盤、爐、缽、碗、尊等。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數目字,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號,還有的刻有“奉華”等字樣。
栽種花草的盆具。宋代最名貴的瓷花盆品種是鈞窯專為宮廷燒制的玫瑰紫釉器,通常與花盆托一起使用。明、清兩代花盆造型亦很豐富,有葵花式、海棠式、折沿式、長方、正方、六方、八方、橢圓等式,大小不等,以適應不同用途。裝飾上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等品種。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可見汝窯是繼定窯之后為宮廷燒制貢瓷的窯場。其器物多仿青銅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樽、洗。胎體細潔如香灰色,多為裹足支燒,器物底部留有細小的支釘痕跡。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
金屬工藝的一種。即用工具剔除地紋,使紋飾輪廓線凸起。鏨金工藝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現,到清代,被廣泛地運用于各種金屬工藝品上。
全稱“總管內務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機構。始設于清初。順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內務府,改設十三衙門。順治十八年(1661年)廢十三衙門,重設內務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內務府初具規模,下設七司三院:廣儲司、都虞司、掌儀司、會計司、慶豐司、營造司、慎刑司、上駟院、武備院、奉宸苑,其職能與國家機構中的六部相對應。另有分支機構一百三十余處。
清初在紫禁城皇宮內廷養心殿置造辦處。康熙三十年(1691年),除裱房等留在殿內外,其余遷至慈寧宮茶飯房。三十二年(1693年)開始設立作坊。四十七年(1708年)全部遷出養心殿,后又將部分作坊設在慈寧宮南、白虎殿(今廢)北的一帶青瓦建筑里,負責制造各種物品。造辦處設管理大臣2人,總管郎中2人,員外郎2人,主事、委署主事各1人,庫掌、委署庫掌24人,筆帖式15人。還設首領太監2名,太監21名,負責造辦處匠役進宮修造事宜。造辦處下設館、處、作、廠等作坊,分工明確,設催長、副催長、委署司匠、庫守、蘇拉等,承應各項差務,所屬各種匠役約二百名。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養心殿造辦處……掌制造器用,凡治器之作十有四……”
隆恩門內有東、西配殿各一座,黃琉璃瓦懸山頂,每座均面闊5間,進深2間,前附走廊。東配殿放置祝板,祝板是一塊一尺二見方的木板,上面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著祭奠死者的祝文。西朝房是帝、后忌辰時喇嘛念經的場所。
總成制作之工。
官鈞瓷釉的特征之一。因鈞釉釉層頗厚,在窯變燒制過程中在較低溫時,釉產生裂紋,后經高溫時粘度較低部分流入空隙填補裂紋,其形似雨后蚯蚓在泥上走過狀,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