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于2014年6月21至22日召開了“故宮博物院學術史”研討會。與會代表分別來自境內外的高校、博物館以及研究機構,如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以及故宮博物院等,共提交學術論文36篇。
會議開幕式在我院數字所舉行,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亞民在開幕式上致辭。他表示故宮博物院即將迎來建院90周年,在此對故宮博物院的學術發展歷程做一系統的梳理,以總結過去、啟示未來,具有特別的意義。會議在兩天的時間里,圍繞會議主題,對故宮博物院近90年里的學術機構、學術源流、院史研究、故宮學人的生平與學術成就,以及文物遷臺后,臺北故宮在文物研究上的一些方法與特點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如,故宮研究院院長鄭欣淼以民國時期專門委員會為線索對故宮博物院學術史進行考察,認為民國時期,專門委員會的組織建設及工作開展,促進了故宮博物院的建設,尤其在學術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在中國現代學術轉型中起了積極作用;臺北故宮博物院嵇若昕通過自己的研究經歷認為利用數據時代的新技術是故宮文物研究的新契機;南開大學劉運峰教授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所編《故宮書畫圖錄》的資料來源、收錄范圍、分類與編排次序、書畫名稱的確定、著錄格式以及相關研究,做了系統整理。北京大學徐怡濤考辨朱啟鈐所輯錄《哲匠錄》,指出其開系統梳理中國古代建筑人物傳記之先河,樹立文獻史料按時序整理之垂范,對建筑史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故宮博物院劉雨與羅隨祖分別對唐蘭與羅福熙的學術成就與地位做了系統梳理。
會議閉幕式在我院第二會議室舉行,李文儒研究員致辭。
來自我院各部處的同志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故宮學專業的同學旁聽了此次會議。值得關注的是故宮學專業的一些碩士生也提交了故宮博物院學術史方面的論文,雖然在方法與觀點上略顯稚嫩,還存在一些不足,但他們虛心接受與會代表的指導性意見,并表示參加此次會議對他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學習與提高的機會,受益良多。這也顯示故宮學術研究的隊伍在原有的老中青三代梯隊之外,其后備力量也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