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朝后期都城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北洹河兩岸,面積約24平方公里。遺址發現于20世紀初,1928年正式開始考古發掘,較著名的遺址墓葬有婦好墓、武官村大墓、侯家莊墓等?,F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商王朝后期都城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北洹河兩岸,面積約24平方公里。遺址發現于20世紀初,1928年正式開始考古發掘,較著名的遺址墓葬有婦好墓、武官村大墓、侯家莊墓等?,F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素(1794—1877年),字小梅,晚號遜之,江都(今江蘇揚州)人。花鳥、走獸、蟲魚皆有妙筆,尤善人物。筆下仕女姿態雅逸,敷色清麗,風格近于費丹旭,與改琦、顧洛一同被稱作晚清人物畫三大家。所畫花鳥魚蟲筆勢靈動,色彩俏麗,風神自存。
官名,始置于戰國。此后,博士官制雖歷代相沿,而職能與前已有所不同。清代欽天監博士為欽天監下屬的職官,專司指示更點。
龍山文化泛指黃河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因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章丘縣(1992年撤縣建市)龍山鎮而得名。龍山文化可分為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陜西龍山文化、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等幾種類型。山東龍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延續,據碳14法測定其年代距今約4500—4000年。龍山文化陶器有黑陶、灰陶、紅陶、黃褐陶和白陶等,造型有鼎、碗、罐、甗(yǎn,音掩)、鬶(guī,音軌)、盆等,制陶工藝水平比仰韶文化有很大提高。黑陶是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以“蛋殼黑陶”最為精美,以致有人曾將該文化稱為“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薄如蛋殼的黑陶,是陶匠們用快輪拉坯法制成的。龍山文化黑陶的呈色是在燒成后期用煙熏法進行滲炭的結果。
亦稱“榻片”?!巴亍笨舍尀椤按反颉?。用墨和紙將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或圖案捶拓下來稱為拓片。拓片是我國特有的一種藝術。
王振(?—1449年),明宦官。山西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年少時被選入內書堂,后在東宮侍侯英宗。狡黠而得歡喜,由伴讀升至司禮太監。英宗即位后,勾結內外官僚,權傾一時,是正統年間皇帝被俘這一重大政治危機的直接責任者。
一為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匯編,《尚書》即《書經》,內容為商、西周兩代統治者的講話記錄及春秋、戰國時期根據遠古材料加工編成的虞、夏史事。
一為官名,始于戰國,西漢時尚書的地位逐漸重要,隋唐時設三省六部,尚書為三省之一,宋以后,行政全歸尚書省掌管。明代以六部尚書分掌政務,六部尚書等于國務大臣,清代沿襲明制。
馬衡(1881—1955年),字叔平,浙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工八分書,喜刻印,尤喜蓄青田石章,收藏書畫碑版甚富。曾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門學考古研究室主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主持過燕下都等地的考古發掘和調查工作。對秦石鼓、漢魏石經及古代度量衡等方面的研究頗有貢獻。著有《漢石經集存》、《凡將齋金石論叢》等。1928年輯自刻印成《凡將齋印存》二冊。《廣印人傳》有載。
王國維(1877—1927年),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又號永觀。浙江海寧人,近代著名學者。早年結識清末學部參事羅振玉,就讀于東方文學社。1901年赴日本留學,翌年回國,任南通蘇州等地方學堂習。后至北京任學部圖書局協修。從事中國戲曲和詞曲研究。辛亥革命后避居日本,繼又回國從事考訂中國古代史料、古文物、古文字學、音韻學等工作。1922年任清華研究院教授,1927年6月2日,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生平著作62種,主要收在《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文》一書中。
明代始設的中央機關。清代內閣系由關外時期的內三院所改,至康熙九年(1670年)始成定制,名義上是最高的權力機關,贊襄庶政,辦理章疏等,但由于清代先后設立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軍機處等權力機關,大大削弱了其實際預政的功能。
明器也稱“冥器”、“盟器”,是中國古代為隨葬而制造的器物。它包括各種禮器、日用器皿、兵器、工具等。始見于春秋戰國時代,沿襲至明清以后。其質以陶、石、木、紙最為常見。
即上部為弧形之門。
本愿全稱為本弘誓愿,又作本誓、宿愿,即佛和菩薩沒有成就佛果以前為救度眾生而發的誓愿。
銜接門環的底座式裝置。多為金屬制,故又稱“金鋪”、“銅蠡”。以獸面銜環狀為主,亦稱“獸環”,還有龜、蟾等多種形式,取其吉祥祛邪的象征意義。鋪首作為裝飾,在商周時已見于銅器之上,可能尚早于用以為門飾。
考古學屬于社會科學,是歷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脊艑W是根據古代人類在各種活動中所遺留下來的遺跡、遺物來研究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