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研究院古文獻研究所牽頭的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與研究”,其標志性成果《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馬衡卷》《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謝伯殳卷》按計劃將在今年正式發稿。項目組在整理院藏甲骨的同時,并未拘泥于院藏甲骨本身,而是以院藏甲骨為核心,以入藏信息為線索,努力搜尋同源舊藏的下落,力爭恢復同源舊藏的原始面貌,豐富我院藏品的資料完整性。不久前,本項目釋文組在梳理文獻資料時,發現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的歷史博物館可能藏有謝伯殳流散甲骨。本項目執行負責人王素認為:有必要與華東師大歷史系合作,將這批資料作為“附編”收入《謝伯殳卷》,為學界提供一份完整翔實的謝伯殳舊藏甲骨資料。
2017年新年伊始,項目組在華東師大歷史系牟發松教授的幫助下,獲悉該博物館確實藏有100多片甲骨實物,但由于“文革”期間院校合并以及人員更替,已無法查找這批甲骨的原始入藏信息,是否謝伯殳舊藏,博物館亦不敢斷言。項目組根據博物館提供的1972年7月的“文物清冊”,先核對《謝氏瓠廬殷墟遺文》,僅能確認其中約38版為謝氏舊藏;再核對《院藏甲骨與<謝氏瓠廬殷墟遺文>對照表》,發現院藏甲骨在《瓠廬》中大致是連號著錄,而博物館“文物清冊”甲骨著錄情況也略呈這一趨勢。為進一步確認我院謝氏舊藏在《瓠廬》中的著錄情況,本項目釋文組組長盧巖、編目組成員見驊,又將院藏原拓與《瓠廬》逐一核對,發現除個別拓片的順序和方向有別外,二者亦完全一致。據此,項目組大膽推斷,我院1957年在上海富晉書社收購謝氏舊藏甲骨時,應為成批整盒購入,并未拆盒揀選。華東師大歷史系博物館購藏情況類似。兩單位藏品應為同源。華東師大歷史系博物館謝氏舊藏甲骨應不少于80片。鑒于華東師大歷史系博物館的這批甲骨資料尚未刊布,項目組決定親赴上海對實物進行查證。
2017年1月9日至12日,項目組一行4人,由本項目執行負責人王素帶隊,任昉、楊楊、李延彥參加,赴上海華東師大調研,受到歷史系領導沐濤教授、牟發松教授和博物館負責人王進鋒副教授的熱烈歡迎。具體情況如下。
1月10日,項目組一行在牟發松教授的陪同下,到華東師大歷史系博物館調研,受到負責人王進鋒副教授的熱情接待。王素代表項目組向王進鋒介紹了本項目的工作情況和此行目的。王進鋒也簡要介紹了博物館的情況。華東師大歷史系博物館始建于1952年,藏品主要包括歷史文物、古錢幣、生物標本、地質礦石標本與名家手稿、古籍碑帖以及民俗文物、近現代檔案等。其中,歷史文物包含甲骨、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等。甲骨約136片(含偽片),除32片為捐贈外,其余皆為收購。近年來,已對大部分甲骨進行了編目和整理,并在展廳進行展示。剩余少部分甲骨,因品相和真偽問題,存放庫房,尚未進行編目和整理。情況介紹完畢,項目組開始工作。主要是根據《謝氏瓠廬殷墟遺文》,逐一核驗正在展示的甲骨實物。這批甲骨,分置于三個囊匣,共計81號、83片(含綴合)。通過核驗,可以確定皆為謝氏舊藏。從字體看,涵蓋了賓組、出組、歷組、無名組等組類;從內容看,主要有祭祀、出行、天氣、田獵、軍事、卜法等;從材質看,龜甲、獸骨各占一半。較重要的有2101-07“家”字刻辭、2101-08田獵刻辭、2102-02鉆孔甲骨、2102-14填墨甲骨、2103-01“夒”字刻辭、2103-21“小臣”刻辭等。其中,2102-02鉆孔甲骨為殷代極為罕見的卜甲修治樣式,對于甲骨學與殷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時間和工作流程的限制,此次未能核驗存放庫房的甲骨實物。但根據博物館“文物清冊”顯示的甲骨來源推測,在未經核驗的甲骨藏品中,可能還有3匣16片原屬謝氏。
1月11日上午,項目組與華東師大歷史系領導沐濤教授和博物館負責人王進鋒副教授就合作事宜交換了意見。雙方一致認為:謝伯殳舊藏甲骨對學術界及社會公眾具有重要意義,有必要聯合起來把這份珍貴的資料公諸于眾。王素提議:可利用故宮博物院現有科研平臺和學術資源,將流散兩地的謝伯殳舊藏甲骨合編為《謝伯殳卷》,故宮藏品為“正編”,華東師大藏品為“附編”。本卷編輯委員會,華東師大可派員參加。鑒于故宮《謝伯殳卷》“正編”已經初步整理完成,雙方可集中精力協同完成華東師大《謝伯殳卷》“附編”。雙方在達成合作意向后,又就具體合作事項的運作和合同文本的撰寫交換了意見。
1月11日下午,作為此行臨時新增任務,王素研究館員應邀在位于上海閔行校區的華東師大歷史系學術報告廳,舉辦了一場名為《漢唐歷史與出土文獻——出土文獻整理規范漫談》的講座。講座由牟發松教授主持。王素首先指出:一般認為,中國歷史上有三個盛世:漢代的文景,唐代的貞觀和開天,清代的乾嘉。清代是高壓下的盛世,很多人并不認可。因而實際只有漢唐兩個盛世。漢上含秦,唐下含五代。傳統“二十五史”中,有十九史屬于漢唐。漢唐歷史研究,自清以來,就是史家研究的重點。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就是研究這十九史的。民國迄今,享有盛名的史學大家,大多也都是研究漢唐歷史或部分研究漢唐歷史的。漢唐歷史受到重視,還與出土文獻主要集中在這一時段有關。20世紀初的所謂文獻四大新發現:殷墟甲骨、西北漢簡、敦煌文書、大內檔案。其中敦煌文書、西北漢簡即屬于這一時段。饒宗頤認為應該增加碑志為五大新發現。碑志也屬于這一時段。出土文獻五大門類:甲骨、金文、簡牘、文書、碑志。漢唐歷史占有三至四門類。20世紀史學研究的重要理論和方法,譬如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陳寅恪的預流、未入流和新材料、新問題、新潮流,也主要是將漢唐歷史與出土文獻相結合而言的。這樣一來,對于出土文獻整理,就會提出更高的要求。按照什么標準進行出土文獻整理,才能更好地讓出土文獻為歷史研究服務,成為每一個出土文獻整理者需要面對的問題。王素接著詳細介紹了自己作為專業出土文獻整理者,關于出土文獻整理的理念、原則和方法。聆聽講座的師生均感獲益匪淺。在提問環節,王素還與師生就出土文獻整理問題進行了交流。
總的來看,此次調研收獲甚豐。不僅與華東師大歷史系博物館共同認定了83片甲骨屬于謝伯殳舊藏,還就這批甲骨的合作整理達成了廣泛共識。這種博物館與高校間的合作,在我院并不多見,值得推廣。此外,王素作為從業近四十年的專業出土文獻整理者,能夠利用高校科研平臺,宣傳自己整理出土文獻的理念、原則和方法,也是一種收獲。這也使華東師大對與故宮的合作更加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