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答辯會,邀請院外專家四人、院內專家二人組成評議小組,他們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一曼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研究所宋鎮豪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甲骨文研究中心主任黃天樹教授,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沈建華副研究員,故宮研究院古文獻研究所所長、博士后合作導師王素研究館員,故宮研究院古文獻研究所副所長、博士后合作導師任昉研究館員。會議由劉一曼先生擔任答辯主席并主持答辯,本院器物部甲骨項目組成員見驊擔任答辯會秘書。
首先,王素先生代表合作導師,介紹李延彥在站期間工作情況。他說:李延彥自2015年9月正式入站,就一直積極參加“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與研究”項目的各項工作,包括摹文組的摹文工作,釋文組的著錄校重、釋文核定等工作,項目組的交流考察工作,得到項目組的一致好評。工作之余,完成博士后出站報告《殷墟卜甲形態研究》一篇,發表學術論文兩篇??傮w上達到了博管會對博士后的出站要求。
接著,博士后李延彥就出站報告《殷墟卜甲形態研究》的主要內容進行了陳述。她說:本出站報告是在博士論文基礎上所做的進一步研究。從材料上補充了新發表的如《重慶三峽博物館藏甲骨》《笏之甲骨拓本集》和安陽市博物館展覽的甲骨。從龜縫片角度,論述卜甲文例,為卜甲辨識提供了一個新的切入點。利用形態學復原本院馬衡舊藏甲骨,綴合本院謝伯殳舊藏甲骨,還嘗試綴合其他院藏甲骨。對在開題論證會中專家提出的問題也做出了回應與推進。
最后,各位評議專家對李延彥的出站報告進行了評議,并提出了建議和意見。經過綜合討論,大家一致認為:該出站報告,以殷墟卜甲為研究對象,以腹甲龜縫片為考察點,對各個部位的文例做了通盤的考察,重點補充和討論了博士論文中待完成的腹甲形態與腹甲文例等內容,通過對各個龜縫片上卜辭文例的總結歸納,為卜甲形態辨識提供了新的角度,同時也為判斷卜辭釋讀順序提供了形態學依據,推進了甲骨形態學的研究。報告主旨明確,思路清晰,結構嚴謹,寫作規范。充分吸收了生物學的理論知識,對卜甲形態做了全面細致的描寫,并利用甲骨形態特征復原綴合故宮博物院藏甲骨,較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評議小組一致認為:這是一篇優秀的博士后出站報告。
李延彥博士后出站報告的順利通過,標志著李延彥在故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階段性工作圓滿完成,也為她今后相關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