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史研究會兩年召開一次學術研討會,今年適逢承德避暑山莊建園315周年紀念,故宮博物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沈陽故宮博物院、承德避暑山莊、清東陵、清西陵等20余家清宮史理事單位的百余名清宮史研究領域的學者專家2018年10月11—13日聚會承德,向大會提交90余篇學術論文,共同探討清宮史各領域的相關課題。10月11日上午紀念避暑山莊建園315周年暨第十三屆清代宮廷史學術研討會開幕式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李國榮副館長主持,承德市文物局曹金崗局長、故宮博物院任萬平副院長分別致辭。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清宮史研究會會長朱誠如致辭并作大會主旨報告。他在致辭中特別轉達了93歲高齡的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逸先生對大會的祝賀以及對避暑山莊學研究寄予的厚望,并提議成立避暑山莊學會,以便組織和推進對避暑山莊學的研究。
開幕式致辭
朱誠如會長以“從盛世遺產到世界文化遺產——紀念避暑山莊建園315周年”為題作主旨報告,論述了清代康乾盛世以87年時間構建的避暑山莊是中國現存的最大的古代皇家園林,是集歷史文化、地理風貌、建筑園林、宗教民族特色于一爐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他認為:(一)避暑山莊是清王朝的第二個政治中心;(二)避暑山莊是清王朝團結北方各兄弟民族的核心基地;(三)避暑山莊是鞏固北部疆土的大本營;(四)避暑山莊是中華建筑園林藝術寶庫中的經典;(五)避暑山莊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水系是舉世無雙的自然遺產。這一盛世遺產的價值得到了世界的認同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歷史文化的卓越貢獻。
開幕式結束后,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韓利,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研究館員郭福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研處副處長伍媛媛,吉林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專家李治亭,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徐凱,鳳凰衛視投資收藏制作人、藝術品市場評論人謝冰先生,先后作了學術報告。其中,韓利對珍藏于避暑山莊的康熙帝《操舟說》和乾隆帝《斗鹿賦》作了解析,探討了其中所蘊含的治國安邦的仁政理念;郭福祥將清宮典藏文物與檔案資料對比分析,對1793年來華的英國馬戛爾尼使團所獻禮品作了考察,并探討了天朝大國思想和朝貢體制對官方表態和實際認知的影響;伍媛媛利用清宮檔案,對乾隆朝臺灣生番赴避暑山莊賀壽朝覲的源起、過程及意義作了考述,認為該朝覲活動對維護海疆一統具有特殊的政治意義;李治亭高度評價了清代統治者所倡導的“大一統”理念,認為該理念對維護民族團結、推進邊疆與內地一體化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徐凱探討了雍正帝對八旗的改革,分析了獨特的八旗政治文化,指出八旗文化具有由“尚武”轉向“尚文”的演進趨勢;謝冰則對清末被劫掠至國外的清宮珍寶作了追蹤。
會議現場
大會還分三個小組進行了學術討論,近百名學者作了發言。其中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研究館員王子林以《乾隆花園的疊山設計與山河之象》為題作了報告,作者以《淮南子》中“山河之象”為理論依據,揭示了一條隱藏在乾隆花園中的騰伏山脈,據此分析了乾隆帝的疊山思想;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李國榮先生對記述光緒帝死亡的相關檔案作了考究,通過多種檔案的對比分析,認為光緒帝病死之說疑點重重;清東陵文物管理處副主任李寅先生對乾隆帝循貴妃的出身及人生經歷作了考察,以翔實的史料勾勒出了一位宮闈后妃的悲喜人生。其他學者也都一一作了精彩發言。
第二場大會發言,由沈陽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理研究館員主持。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所長闞紅柳、沈陽故宮博物院李興華、清西陵文物管理處邢宏偉等五位專家作了大會發言。其中,闞紅柳教授以檔案史料輔之宮廷繪畫,分析了規模宏巨、頗具滿洲特色的冰戲制度;李興華研究館員則通過對清帝北巡與東巡的路線分析,指出巡守之制對鞏固滿蒙聯姻、維護北疆安定的重要意義;邢宏偉研究館員則對崇陵的修建過程作了論述,分析了清末民初社會大變革時期賦予崇陵的時代烙印。
閉幕式由承德市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景區管委會副主任孫繼新先生主持。清代宮廷史研究會秘書長李國榮先生做了大會總結,對承辦本次會議的承德避暑山莊和清代宮廷史學會各會員單位的大力支持表示了感謝,并對新近入會的北海公園、雍和宮管理處、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等單位表達了熱烈歡迎,隨后他深情回憶了清宮史學會走過的近三十年的歷程:三十年來,清宮史學會見證了宮廷史研究從故宮博物院走向各皇家園林單位,不斷壯大的發展歷程,也見證了了一代又一代學者從意氣風發到兩鬢斑白、從后輩小生到學術專家的成長歷程。希望各會員單位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不斷探索清宮史研究的新領域,促進檔案、建筑、文物等多學科、跨專業的綜合研究,將清宮史研究提升到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