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戲曲研究所所長王躍工一行四人赴湖南省博物館庫房考察古琴藏品的報告
        宮廷戲曲研究所所長王躍工一行四人赴湖南省博物館庫房考察古琴藏品的報告
        宮廷戲曲研究所所長王躍工一行四人赴湖南省博物館庫房考察古琴藏品的報告
        時間:2019-05-18

               2019年5月13日至15日,宮廷戲曲研究所所長王躍工與研究人員曹連明、孫召華、劉國梁一行四人赴湖南省博物館庫房考察古琴藏品。此次考察共取得兩項成果:


               一是在湖南省博物館研究人員的陪同下觀摩古琴文物藏品八把,分別是:譚嗣同藏琴、萬壑松風琴、清仲尼式“古琴”(藏者將其命名為古琴)、回鶴琴、湖南省瀏陽禮樂局禮樂用琴(兩把)、獨幽琴、祝公望蕉葉式琴。


               二是與湖南省博物館文物技術保護中心副主任王宜飛(副研究館員)、研究人員孫嵩進行了交流,具體了解了湖南省博物館古琴修復的經驗。



        圖1.湖南省博物館


               下面,我具體就此次考察取得的學術信息匯報如下:


               一、湖南省博物館收藏古琴的基本情況


               湖南省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與地方共建的國家級重點博物館,現有文物藏品約18萬件(套),其中,古琴文物藏品53張,是國內收藏古琴數量較多,質量較好的博物館之一,所藏之琴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在國內均屬一流,其中不乏琴界之鴻寶,如馬王堆出土七弦琴、唐靈機式獨幽琴、唐寒泉漱石琴、宋萬壑松風琴等。其中,飛泉琴、萬歷十年明琴、清海月清暉琴、左宗棠家傳七弦琴、譚嗣同崩霆琴、禮樂局七弦琴等與故宮博物院藏琴有著密切聯系。


               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古琴有兩個鮮明的特點:


               一是斫制年代久。湖南省博物館收藏有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3號墓出土的七弦琴,距今2000余年,為我院所缺。此次,在展廳我們看到了這張琴。


         


        圖2、3.漢七弦琴


               這張琴是半箱式古琴,琴由琴身和底板兩部分構成,面圓底平,與傳世琴相同,這把琴面板材質松軟,底板木質堅硬,面底可以分開,頭部較寬,尾部較長較窄。面板和底板上各有一個T型凹槽,兩塊板合在一起時槽腹形成一個有效的共鳴腔,與傳世琴不同此琴琴尾僅有一個雁足,承弦的岳山上有七條小溝,據此可知,此琴應有七根弦,半箱琴多為五弦,十弦,這是半箱琴中較早的七弦實物。岳山內側的琴面上有磨損的痕跡,說明此琴是演奏用琴,而不是冥琴。該琴制作簡樸,是研究中國早期弦樂器的重要實物資料。


         


        圖4.漢瑟


               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是西漢長沙國丞相利倉與夫人辛追之子的墓葬,此墓隨葬的音樂類文物除七弦琴外,還有木瑟(殘)、竹笛、木筑、木制編鐘、木制編磬等冥器,七弦琴出土時,位于槨室北邊廂的西部。



          圖5.漢竽律管


               二是與湖湘先賢明末清初思想家王船山(夫之)、晚清經學家、文學家王闿運、晚清興辦洋務、收復新疆的左宗棠、晚清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近代古琴大師九嶷派創始人楊宗稷、近代古琴名家李伯仁等有著極深的淵源。


               二、湖南省博物館古琴研究的基本情況


               湖南省博物館于2006年啟動了“館藏古琴整理與研究”課題,并于期間兩次舉辦館藏古琴專題展覽,并于2014年出版了《湖南省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館藏古琴整理與研究》一書。


               近兩年,湖南省博物館啟動了古琴修復項目,對館藏的古琴進行修復,并于2019年5月18日開辦古琴館。在古琴展覽和研究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


               在此次古琴修復與湖南省博物館古琴館籌備期間,他們走訪了中國藝術研究院、浙江省博物館、四川省博物館、重慶三峽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等有著古琴收藏的博物館,并于2019年4月到訪我院,申請觀摩了我院收藏的唐代飛泉琴,并與我院劉國梁等人進行了業務交流。這也是我院從事古琴保管、陳列與研究的宮廷部主任王躍工與曹連明、孫召華、劉國梁一行四人,于2019年5月13-15日赴湖南省館觀摩古琴并與其研究人員進行交流的契機。


               三、此次觀摩古琴的基本情況(按觀摩順序)



          圖6.于庫房觀摩學習唐獨幽琴


               1、清代譚嗣同藏七弦琴


               目前所知與譚嗣同相關的古琴共三把,有譚嗣同監制的殘雷琴(故宮博物院收藏)和崩霆琴(湖南省博物館收藏)與譚嗣同藏七弦琴(湖南省博物館藏)。


               譚嗣同藏七弦琴,湖南省博物館之前將其劃為清代琴,此次觀摩討論中,王躍工所長與湖南省博物館王宜飛提出此琴時代可能比清要早,有明代琴的氣象。


               此琴通長111厘米,隱間(有效弦長)103.5厘米,琴額寬17.7厘米,琴肩寬18.5厘米,琴尾寬13.5厘米,琴體較短小。


               琴面為桐木,琴底為梓木,冠角、岳山、雁足均為紫檀木,琴軫為象牙所制,龍齦處貼象骨,琴通體髹黑漆,漆面有灑金工藝,較為少見,原在龍池上下方的銘文被人為刮去,不知何故。


               2、宋代萬壑松風琴


               宋代萬壑松風琴湖南省博物館藏三張宋琴中琴銘最為豐富的一張。它通長116.7厘米,隱間(有效弦長)108厘米,琴額寬17.6厘米,琴肩寬19.4厘米,琴尾寬14.6厘米。


               琴體通身保存完好,琴面為桐木,琴底為梓木,冠角、岳山、承露均為硬木,龍池、鳳沼均為長方形,蚌徽,和闐青白玉琴軫,玉質雁足。


               琴背銘刻豐富,龍池上方刻萬壑松風琴名,龍池左右刻楊宗稷先生親筆題銘:“已巳八月廿七夜半,夢李君伯仁自沈陽過我,次日奉函送趙子昂家藏‘萬壑松風’來,屬審定,余即以夢告并調琴佳。嗣得書,云‘見懷之情,極于夢寐,神交千里,無阻關山’。琴即佳,請留,破岑寂。然疇昔之夜,實君神來,非我神往,少陵夢太白詩‘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是也。因紀大略刻于琴陰,仍寄李君,著其愛女愛琴情篤如此,夢后九日識于宣南舞胎仙館。”落同社弟楊宗稷款。下鈐甲子年生印。


               龍池內腹款為趙氏子昂家藏。


               龍池于鳳沼之間刻雷渝銘文一篇:“吾友伯仁琴學名海內,竭精力,藏琴尤富。謂此題名下留隸痕已非始名,池內刻‘趙子昂家藏’五字,必宋以前舊物無疑。戊辰除夕得于長沙,傳出自安仁陶氏。池東原刻‘道光丁亥’四字,西刻‘栗里丹冶陶镕珍玩’八字。其見重于世可知。每攜以自隨,北游花江,南至香海。及丁丑去金陵,琴書彝器喪失過半,惟茲孤桐得相攜歸隱于蓉峰下,殆亦土伸所知,女容所悅耳。渝與晨夕過從,風月嘯詠,證以斷文音韻,洵可瓌(瑰)寶,而歷劫未毀,得非慶幸。愛為記之,以示不忘。庚辰六月伏暑,雷渝謹識。”下刻篆書雷渝、芷潛兩印。


               龍池下方刻有銘文:“松雪珍琴,得之亡意,宓妃乍逢,帝妃偶至。花江香海,九絲愔愔。波濤云譎,獨可人心。入山既深,松風萬壑,仙乎移情,及爾偕樂。”下題:“庚辰七夕玄樓主人題”后刻香雪康客四字方印。


               此琴原為民國時期湖南琴家李伯仁舊藏,1954年由省文管會移交。


               3、清仲尼式“古琴”


               此琴清代仲尼式琴,它通長115厘米,隱間(有效弦長)105厘米,琴額寬15.5厘米,琴肩寬16.5厘米,琴尾寬13.2厘米。


               琴面為梧桐木,琴底為梓木,冠角、岳山、承露均為黃楊木。無弦、軫,未上漆,黑色漆。


               琴背銘刻:龍池上方有變體古文,考察組初步斷定為“寶璽”二字,下有“何代之桐,何工之手,乃與造化爭不朽,□□遺棄吾獨有”后有“甲申逸漁銘,伯申篆刊”題款,下有此琴來歷:“是琴昔為農家所藏,聞已相傳數世,癸巳夏,于偶過其家見之,良材也,乞得以歸,被已弦,有佳音,遂按法修治,命之曰古琴,而系以銘凡二十二字,邱方岳跋,呂伯申刊。”


               4、清代回鶴琴


               回鶴琴為清琴,民國湖南籍琴家李伯仁舊藏,它通長125.5厘米,隱間(有效弦長)116厘米,琴額寬17.6厘米,琴肩寬21厘米,琴尾寬14.2厘米。較為長大。


               琴面、琴底均為杉木,冠角、岳山、承露為紅木,琴軫、雁足為黃楊木,蚌徽,未上漆,栗殼色鹿角漆灰。沒有腹款、銘文及印鑒。


               5、6、清湖南省瀏陽禮樂局禮樂用琴(兩把)


               瀏陽禮樂局禮樂用琴為禮制用琴,屬于清晚期地方禮樂用琴,兩張琴的岳山較低,有一張甚至無法演奏,因此考察組成員懷疑此琴為陳設器,并不應用。


               7、晚唐 獨幽琴


               獨幽琴是湖南省博物館古琴收藏的重器。它是一把晚唐琴,琴長120.5厘米,隱間(有效弦長)111.7厘米,琴額寬20厘米,琴肩寬21厘米,琴尾寬15厘米。


               此琴琴面微弧,琴項斜收,琴肩在三徽四分的位置,腰在九徽到十徽之間。琴背面龍池在五徽五分到六徽五分之間,圓形,直徑7.8厘米,鳳沼在十二徽至十三徽之間,直徑5厘米。


               琴體保存完好,琴面、琴底均由桐木制成。冠角、岳山、承露與其它琴一致由硬木斫成。通體原為栗殼色漆,后以朱漆修補多處,漆面破損處露出黑色鹿角灰胎,琴軫為翠玉所制,琴徽似玉非玉,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鄭珉中先生認為是古書中所講雷氏琴之瑟瑟徽。琴體漆面發蛇腹斷、牛毛段、流水斷、龜背斷、梅花斷等多種斷紋。


               琴背銘刻:琴背肩部中央刻有草書獨幽琴名,龍池下方為陰刻玉振大印,龍池內刻有隸書腹款“太和丁末”(唐文宗年號)四字。冠角處(冠角刻字較為特殊)右刻有楊宗稷題詩:“一聲長嘯四山青,獨坐幽篁萬籟沉。法物船山留手澤,況兼玉振太和琴。”左刻李靜題字:“右詩九癸(嶷)師題,本船山琴也,太和乃唐文宗年號,《湘綺樓日記》以為雷霄斫。‘玉振’與武英殿長安元年琴相同,蓋鮮于伯機印。李靜注。”文后刻“伯仁印”。


               流傳有序:此琴傳為明末清初思想家王船山(夫之)所藏,后為民國時期湖南籍琴家李靜(伯仁)所藏,李伯仁為九嶷派開山祖師楊宗稷弟子,因此焦尾有兩段銘刻,楊宗稷曾贊譽其為琴界之鴻寶,將其認作唐琴的標準器,1963年由湖南省文管會征集,后移交湖南省博物館。


               8、明祝公望蕉葉式琴


               明代祝公望蕉葉式琴是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唯一一把蕉葉式古琴,古琴蕉葉式成型于元明之間,柷公望在其間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此琴的地位也較為特殊。


               它通長121厘米,隱間(有效弦長)112.4厘米,琴額寬18.5厘米,琴肩寬20.3厘米,琴尾寬15厘米。


               此琴由杉木斫成,冠角、岳山、承露皆為硬木。原琴弦、琴軫俱失,蚌徽,雁足為紅木。通體為黑漆,漆面發冰裂紋間牛毛斷紋。琴身做蕉葉形,邊沿做起伏。龍池內有腹款:“龍丘祝公望斫。”


               祝公望(約1477-1570間,明代成化至嘉慶年間),號海鶴,自稱龍丘道人,世稱海鶴仙翁,浙江龍游縣從桂坊人,彈琴、斫琴名家,被稱為“浙操之師”。此琴原為李伯仁藏琴,1954年由湖南省文管會撥交湖南省博物館。


               通過這次對湖南省博物館古琴文物的觀摩學習,使我們了解了國內同行在古琴修復、展覽上所作的工作。他們已經考察學習過很多有古琴收藏的博物館,這一點上值得我們學習。


               想要保護、研究好故宮藏琴,我們的保管者也必須走出宮墻,走向其他館舍。若能有機會將全國各家博物館收藏的五百余把古琴有一大致地了解,仔細學習,并對其他館舍古琴保管者、修復者、研究者所做工作、所用儀器、所掌技術有所了解、借鑒的話,能夠更好地保管、研究、陳列我院所藏的珍貴名琴。

        參考文獻:


          陳建明主編《湖南省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館藏古琴整理與研究》中華書局,2014年6月。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亚洲AV无码久久| 国产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不卡|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亚|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午夜影视日本亚洲欧洲精品一区|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亚洲AV无码久久|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亚洲av日韩av激情亚洲| 亚洲三级电影网站|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站|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人妖| 亚洲热妇无码AV在线播放| 在线播放亚洲第一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拍拍拍色欲|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不卡|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深深爱| 亚洲人成色777777在线观看| 亚洲无av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 亚洲精品少妇30p| 亚洲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91情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 | 在线观看亚洲网站| 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电影|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 | 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精品浪潮|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东京热|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亚洲人成片在线观看|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亚洲GV天堂无码男同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牲色|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色影视|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