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日下午,古文獻研究所研究館員尹一梅應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邀請,為該學院舉辦的在職高級研修班,做了題為“碑帖學常識及故宮博物院碑帖拓本收藏”的專題講座。主要圍繞碑帖學常識、故宮收藏碑帖拓本的特點、清代宮廷鐫碑刻帖實例研究等幾個問題,進行了由淺入深的介紹和積極有益的探討。
講座開始,尹一梅對碑帖學常識,分以下二點進行了細致的梳理介紹,并舉例說明碑帖的價值。
(一)什么是碑帖。在金石學家眼中碑與帖有著嚴格的區分,碑帖并稱是從研習書法角度的統稱。原始的碑,作用有三:一是宮廟中栓牲口之用,二是下葬時“施鹿盧以繩,被其上引以下棺”,三是宮中看日影識陰陽。帖,即簡帖,古人書字于竹木片上,謂之簡或簡牘。書于絲織品上的文字稱帖,即為帛書。五代北宋以后,刻在石、木之上傳拓,稱刻帖。傳拓的拓本,也稱為帖或法帖。
(二)碑帖拓本為何有“黑老虎”之稱。一是碑帖本身顏色黑、價值高、分量重;二是其制假手法手段眾多,鑒定上考慮因素多難度高,如果一不小心就會被咬到,所以戲稱為“黑老虎”。
接著,尹一梅對碑帖的分類、碑和帖(刻帖)的共同點和區別,以及畫像和一些專有名詞,分以下四點做了詳細的梳理講解。
(一)碑帖分為碑刻和刻帖兩大類。碑刻,在東漢時興盛。漢代以前的石刻,一般稱為“刻石”或“碣”,后來人們通常將刻石、碣、石闕、摩崖等也歸為碑的范疇。刻帖,據記載始于南唐,從編輯體例可分為叢帖和單帖兩種。現在能見到最早的可信叢帖,是北宋太宗時所刻的《淳化閣帖》,尚未見到唐代的刻帖拓本流傳。最早的碑拓本是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溫泉銘》、歐陽詢的《化度寺邕禪師舍利塔銘》、柳公權的《金剛經》等極少量的唐拓本。
(二)碑,又細分為刻石、碑、墓志、墓莂、摩崖、石闕、造像及造像題記、石經等。刻帖中的叢帖是將多人的書跡、信札等收集起來進行鐫刻;單帖則獨立成篇,單帖外形通常是橫石,內容是刻帖者認為值得留傳、推廣的書跡。
(三)碑和帖(刻帖)的共同點,在于都能夠記載文字、都能夠用紙墨拓下來。區別則在于其功用、內容、書體、形制(體)、刻法、用紙等。
(四)碑帖涉及的專業名詞,如:書丹上石、烏金拓、蟬翼拓、朱拓、全形拓、石花、考據、避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