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7日上午,朱傳榮女士在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資產數字化應用研究所(數字所演播廳)作題為“博物館工作者的樣子——我所了解的父親”專題講座。此次講座,是“故宮學人講故宮”系列講座第六期第三講,由故宮博物院故宮研究院、一汽集團紅旗品牌聯合主辦,故宮博物院研究室、數字與信息部承辦。
主講人朱傳榮老師
朱傳榮老師是我國著名文博大家朱家溍先生之女、原故宮出版社副總編輯,朱家的第三代“故宮人”。講座由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王子林研究館員主持。講座伊始,主持人簡要介紹了主講人和朱家溍先生的基本情況。朱家溍(1914年8月11日—2003年9月29日),字季黃,浙江蕭山人。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物局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九三學社社員。朱家數代故宮人,典守故宮文化,賡續故宮文脈,是我們博物館人的驕傲和學習的榜樣。
朱家溍先生
“博物館工作者的樣子”,朱傳榮老師首先引用朱家溍先生對自己的評價,為此次講座的題目做了題解。隨后,從1943年朱先生臨時被調到故宮博物院參與書畫展覽工作開始,回顧了他在故宮60余年的歷史。1943年初冬,故宮博物院書畫展覽會在重慶舉行。朱家溍和王世襄兩位先生,在這個時候都是以臨時工的身份借調到這個展覽,朱先生從藏品運輸裝卸到開箱、打掃展室衛生,再到布展、寫說明牌,參與了展覽的全過程。展覽結束時,馬衡院長稱贊他說“現在的青年應該這樣,粗活細活都能干。”
馬衡院長
抗戰勝利,1946年朱家溍先生正式進入故宮博物院古物館任編纂。到2003年去世,將近六十年。工作的崗位雖然有多次變化,但內容始終沒有離開文物的“提集、整理、編目、陳列”這樣一個中心。
一、提集、整理中的收獲
抗戰勝利后的故宮博物院,開始從院藏品中選擇可以單獨出版的品種。這是古物館編纂的日常工作之一。建院之初的《故宮物品點查報告》中并沒有《法書大觀冊》在內,文物南遷之后,在繼續進行的文物提集中,被發現在漱芳齋前檐木炕的炕板下,夾在破座褥中間。顯然是溥儀未出宮時太監企圖偷盜未成留下的。歐陽詢行書“張翰思鱸帖”末行有八個被刮的字痕,蔡襄行書“遣使持書帖”末行“謹空”后也有八個字痕和一個印痕。因此二帖都曾著錄與刻帖,可以知道涂抹的正是乾隆皇帝的御題。用的方法就是手指蘸著唾沫。
1949年在書畫藏品整理編目時,清理了前法院封存的所謂易培基盜寶案的物證。這些物證中,有大量清代晚期貢品中為裝點文雅進入宮中的假古董,也有少數珍品。宋徽宗《聽琴圖》,馬麟《層疊冰綃圖》,不僅真,而且都是珍品,也被當作假東西封存起來。開箱后立即在鐘粹宮繪畫陳列室(當時尚未開辟繪畫館)成為主要展品。
這次清理更正了一個錯誤的認識——皇宮里沒有假古董,也給易培基一案起到分清是非黑白的作用。
二、原狀陳列的開始到成熟
朱家溍先生工作照片
1950年,為配合全國戲曲工作者會議,在故宮博物院舉辦了戲曲史料展覽,同時,按照清代宮中演戲的情況,布置了故宮暢音閣戲臺原狀。這是故宮博物院歷史上的第一個原狀陳列。展覽的依據除相關檔案以外,還專門訪問了當年曾在暢音閣戲臺上演過戲的王瑤卿等老演員,曾經被賞聽戲的載濤等人,曾經在這里伺候過太后和皇帝聽戲的耿進喜等太監,分別作了談話記錄。
1959年—1960年中在中路自太和殿至坤寧宮、內西路養心殿和西六宮,進行布置了原狀陳列。嘗試以形象的歷史知識政治教育,達到古為今用的目的。
另有重華宮乾隆時期原狀、咸福宮嘉慶道光時期原狀兩處,策劃和展品目錄均已完備;1964年在乾清宮兩廡布置“清代歷史文物陳列”,后因故未能開放。
朱家溍先生在辦公室前留影
朱家溍先生還是故宮博物院原狀陳列的開拓者。故宮最早的原狀展覽,始于1950年配合“全國戲曲工作者會議”,籌辦“清代戲曲史料展覽”。朱先生為準備此次展覽,查閱了大量原始檔案,還專門訪問了當年曾在暢音閣戲臺上演過戲的老演員,以及在這里伺候過太后和皇帝聽戲的太監。在此基礎上,按照清代內廷演戲的實際要求布置了閱是樓暢音閣原狀展覽。
1956年,院長吳仲超給了朱先生第一個任務:“我想養心殿和西六宮的室內陳設能不能展示乾隆時代的面貌,這個任務交給你。”自此,朱先生在宮廷原狀陳列方面陸續取得了尋找太和殿寶座、復原坤寧宮原狀等諸多成就。針對當年的原狀陳列理念和要求,朱老師引用朱家溍先生老同事徐啟憲先生的說法做了總結:一是詳查原始檔案,兼及同時代人日記筆記,在此基礎上確定大的空間格局;二是在庫房中調查明確標注本宮所屬舊藏物品是否齊全,家具和被褥簾帳坐墊等附屬品;三是大規模集中之后,再按照居住者經歷和個人愛好的標準決定取舍。最明白的說法,是先做加法,有用的沾邊的全集中。再做減法,減去不重要的,無明顯特點的。保留有個人特點,時代特點的器物。原狀陳列不是原封不動,不是原狀保存。
講座現場照片
朱傳榮老師還談到了朱家溍先生對博物館工作的認識。朱先生曾說:博物館工作的性質就是“博”,就是豐富和無法預料沒有章法可尋的,你可能碰到的東西是你從來不知道的,沒見過的,但你要說出它的前世今生。
朱傳榮老師還結合朱家數代人在故宮的工作經歷,談了對文化遺產的認識與使用。她指出,故宮的展覽要重視原始檔案,原狀的陳列不要特意的追求進場空間,原狀的展覽有自身特有的美感。要使觀眾相信這是真的遺留下來的狀況而不是扮演的,因而就不能出現一些活動正在進行中的痕跡。在故宮進行文物的展覽與研究應當據史用檔,以檔證史,檔史結合。無論陳列還是研究,無論在古代器物的鑒定還是工藝美術史的探討,可謂萬變不離其宗。
主持人王子林研究館員
朱傳榮老師報告完成后,主持人王子林研究館員對講座進行了總結和點評。非常感謝朱老師剛才精彩的講述,先生在故宮工作的點點滴滴,使我們深受感動,由衷地敬仰先生的為學之道、為人之道,一幅幅珍貴的畫面,好像時間凝固一樣,使我們經歷了一次人生難得的故宮發展歷程。先生從小熟讀儒家經典,能作古文、詩詞,在輔仁大學學習期間又師從余嘉錫先生和陸宗達先生學習目錄學和訓古學,奠定了先生一生的氣質。在故宮工作期間,整理了大批的珍貴歷史檔案和文物,并對其進行了鑒定和展覽陳列,很多工作都是開創性的。特別是退休之后為故宮做了大量的圖書編輯、展覽、陳列等工作。先生研究的內容涉及書法、繪畫、碑帖、琺瑯、漆器、木器、圖書、古硯、古建筑、明清室內陳設、戲曲史、飲食等方面,致廣大而盡精微。聽了朱老師的講述,我有三點感受。第一,先生開創了故宮原狀陳列的先河,為后來的原狀展陳提供了豐富的工作經驗,樹立了高標準的標桿。第二,先生學識淵博,研究深入,正如朱傳榮老師所講,先生“通訓詁,明典故,察背景,考身世,揆情度理”,辨章學術,考鏡溯源。第三,先生對文化遺產的認識,提高了我們傳承弘揚、合理利用文化遺產的高度和責任。聽到朱老師講述,我想博物館工作者的樣子,應該是崇高的、有責任感的、也是可愛的,足踏實地、深耕易耨,默默地做好我們的每一項工作。最后,主持人引用《中庸》“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結束了此次講座。
在互動環節,現場觀眾和主講人就中蘇兩國宮廷原狀陳列的緣起、異同、故宮原狀陳列的特色,以及朱家的家學、家風等問題進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