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研究院學術講壇第113講——玉文化講壇第十一講紀要:石峽文化出土良渚式雕紋玉石器探索
        故宮研究院學術講壇第113講——玉文化講壇第十一講紀要:石峽文化出土良渚式雕紋玉石器探索
        故宮研究院學術講壇第113講——玉文化講壇第十一講
        紀要:石峽文化出土良渚式雕紋玉石器探索
        時間:2024-07-11

        由故宮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舉辦的故宮學術專題系列講座第113講、玉文化講壇第十一講于2024年6月26日上午在故宮博物院南三所西所后院教室舉辦。故宮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長徐琳主持本次講座。臺灣南華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江美英應邀作了題為“石峽文化出土良渚式雕紋玉石器探索”的專題講座。


        主講人江美英副教授


        講座現場


        曲江石峽遺址是廣東先秦時期最為重要的遺址之一,于1973年底至1978年底經過三次發掘,揭露面積3666平方米,清理墓葬132座。考古發掘和研究表明,石峽遺址共有四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時間跨度為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前段至春秋早期,以其中第二期的“石峽文化”最具代表性。主講人以石峽文化遺址出土帶有“良渚式雕紋”的玉器為切入點,從器型、紋飾、工藝及材質等方面,闡明了對石峽出土良渚式雕紋玉石器的認識和理解;又通過與良渚文化、石峽文化出土發掘品的橫向比較,解讀了兩岸故宮所藏龍首鐲的文化歸屬和來源問題。


        在介紹廣東石峽玉器之前,主講人對良渚文化的歷史背景及玉器風格進行了介紹。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從1936年發現與研究迄今已近90年,雕琢在玉琮及其他玉器上的紋飾曾廣受學者們的深入研究,迄今學界對于“良渚式雕紋”已有基本共識。良渚玉琮有著外方內圓、射口、直槽、分節的造型特點和中孔有對鉆錯位臺階面的制作特征。主講人著重將玉琮節與節之間的分隔帶分為A式和B式。A式節分隔帶略呈窄長的三角形,靠近器身轉角處較寬,靠近直槽處較窄,呈凹陷狀,是節與節之間的分割;


        A式節分隔帶


        B式棱分隔帶為兩組浮雕長橫棱間所夾的一條較窄的橫條,呈淺凹陷狀,為棱與棱的分割。


        B式棱分割帶


        此外,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紋飾可分三類,第一類在反山墓簡報中稱為“神徽”,即頭戴大羽冠,臉龐略呈倒梯形的“神人”。第二、三類分別稱為“小眼面紋”和“大眼面紋”。從反山16:8和瑤山M10:16等墓出土的玉琮看,其特征為三角錐形眼、橫棱上有卷云紋鼻翼、臉龐線清晰。


        神徽


        小眼面紋和大眼面紋


        隨后,主講人對廣東石峽等地區15件良渚式雕紋玉石器進行了介紹。這15件玉器分別來自石峽遺址、床板嶺遺址、封開祿美村遺址、汕尾市海豐縣三坨村和廣州黃埔甘草領遺址。器型可分為多節玉琮、單節玉琮和玉鐲。


        廣東出土良渚式雕紋玉石器地點


        (一)多節玉琮(編號一至五)。編號一至三整體白化,編號四至五顏色較綠,有透閃石玉特征,白化程度的不同是由于埋藏環境不同導致的。主講人將五件多節琮與良渚文化玉器分別比較后判斷,這五件琮均為良渚文化制作。如編號一石峽M105:1出土玉琮與江蘇寺墩M3:72良渚文化玉琮外形相似、AB分隔帶凹陷清晰、中空對鉆特征相同。這五件多節琮雖均為良渚文化制作,但傳播路線不同,推測編號一至三為山路傳播,編號四至五為海路傳播。


        多節玉琮(編號一至五)


        石峽M105:1出土玉琮與江蘇寺墩M3:72良渚玉琮的比較


        (二)單節玉琮(編號六至十一)。


        單節琮(編號六至十一)


        編號六石峽M17:13出土單節琮的特點為:1.橫梁下B式棱分隔帶不夠凹下;2.雙長橫棱上的平行陰線排得太疏松;3.兩眼之間的鼻梁不夠凹下。此件玉琮的質地不是閃石玉,紋飾有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的風格,但B式棱分隔帶的特征不典型。主講人在2011年曾從質地、分隔帶紋飾特征判斷是石峽人仿制。隨著研究的深入,現在認為部分單節玉琮也可能為良渚文化制作。


        編號六石峽M17:13出土單節琮


        編號七石峽M69:28出土單節琮的特點為灰白色的質地中存有綠色斑點,可能是玉石料原有的色澤。此件紋飾有較特殊的“丹鳳眼”,眼眶呈橫長橢形,中央未刻出眼珠,在四個面紋中有的眼睛比較清晰,有的已磨蝕不清,白化現象嚴重;此件面紋還有一個特別之處是雙眼之間的鼻梁是柔和圓順的三角形隆起。孔壁光滑,射口略呈圓弧面現象。原應分為雙長橫棱中間夾著B式棱分隔帶的部位,卻連成一塊甚寬厚的凸棱。轉角以及射口端面都有磨圓現象。每個裝飾塊之間的直槽甚寬。主講者認為其為良渚人或石峽人制作,可再討論。


        編號七石峽M69:28出土單節琮


        編號八石峽M10:11 出土單節琮的紋飾特征為雙圓圈眼過大,緊貼長橫棱下方。長橫棱平行線排列太松,不似良渚文化線紋那么緊密。主講者認為這些特征與良渚文化玉琮十分相似。


        編號八石峽M10:11出土單節琮


        編號九石峽M54:1出土單節琮白化嚴重,長橫棱的線條及眼睛、鼻梁部分與良渚文化相似。材質不像透閃石玉,如果經過檢測證明其為閃石玉,那么其從良渚傳過來的可能性更高。所以目前尚不能判斷其為石峽或良渚文化制作。


        編號九石峽M54:1出土單節琮


        編號十石峽M104:2出土單節琮的紋飾特征為平行線不清晰,鼻梁短橫線較高。中間對穿后磨平。乍看為良渚文化制作,但可再討論。


        編號十石峽M104:2出土單節琮


        編號十一甘草嶺地表采集的殘琮,質地不似透閃石,眼睛清晰,但其他紋飾不甚清晰。鄧聰先生曾發表《良渚文化玉器向南界限初探——珠江三角洲考古新發現的琮、鐲、鉞》一文,將良渚文化玉器向南擴大,就是依據此件文物。此件殘琮具良渚文化因素,良渚或石峽制作,可再討論。


        編號十一甘草嶺地表采集殘琮


        (三)環鐲類(編號十二至十五)


        環鐲類(編號十二至十五)


        編號十二石峽M56:1 出土玉鐲,也可稱為玉環形琮、玉環。亞腰型,有直槽。其上的神人紋單圈小眼、鼻子清晰,特別是有兩節紋。良渚文化未見此類兩節玉鐲,是良渚文化遺物或石峽人制作可再討論。


        編號十二石峽M56:1 出土玉鐲線繪圖


        編號十三石峽M6:2出土獸面環,白化,破損嚴重,桃形眼。種種細節表明其受到良渚文化影響,但具體由哪里制作還有待考證。


        編號十三石峽M6:2出土獸面環線繪圖


        編號十四石峽M42:4和編號十五石峽M99:5出土的龍首鐲幾乎完全白化,尺寸分別為8.2厘米和12厘米,兩件玉鐲均為二次葬。主講人判斷均為良渚文化遺物。


        石峽文化龍首鐲


        最后,主講人對考古出土的龍手鐲進行了研究回顧,并通過與兩岸故宮藏龍手鐲的比較,認為傳世龍首鐲有一類紋飾起源于龍首飾。另外,兩岸故宮均藏有良渚文化的龍首鐲,明代有一類龍首鐲是仿良渚文化的仿古作品,清乾隆時期有一類龍首鐲則屬于仿古“文創”。


        之后的提問環節,主講人、與會專家學者和聽眾就單節琮的“丹鳳眼”問題、石峽玉琮的工藝問題、石峽地區人是否來自良渚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本次講座圓滿結束。

        亚洲欧洲综合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 v小说| 国产亚洲情侣一区二区无码AV |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电影| 国产综合亚洲专区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嫩草影院| 在线看亚洲十八禁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综合网| 麻豆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风间由美在线亚洲一区| 亚洲 另类 无码 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笫一页| 亚洲裸男gv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av在线亚洲欧洲日产一区二区|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 国产gv天堂亚洲国产gv刚刚碰| 亚洲女同成av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青草天美| 亚洲第一福利网站| 亚洲永久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一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片|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中文字幕亚洲不卡在线亚瑟| 亚洲最大激情中文字幕|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777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无码不卡亚洲成?人片| 成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狠狠爱浪潮| 亚洲色av性色在线观无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