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1日,故宮博物院與杜倫大學聯合舉辦全球學術講座(Global Lecture)。該講座由杜倫大學發起,面向社會,與全球范圍內的學者、高校、機構等合作,共同探討科研與當今世界面臨之挑戰的系列講座。本次講座聚焦“考古與氣候變化”主題,由故宮博物院主辦,邀請來自英國杜倫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等國內外三十余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考古學在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中的重要作用,旨在通過長時段的歷史視角來理解人類與環境的互動,進而通過考古學的研究為當前和未來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參考。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積極踐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在印度喀拉拉邦帕特南和奎隆港口遺址、肯尼亞東部沿海斯瓦希里文化遺址、阿聯酋拉斯海馬祖爾法遺址及中亞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家,開展中外合作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有力促進了中國考古國際化進程。
2016年12月,杜倫大學與故宮博物院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八年間,雙方通過聯合海外考古挖掘、展覽合作、科研、學術研討會、學者交流互訪等形式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2023年7月8日,故宮博物院婁瑋常務副院長率團訪問杜倫大學,與杜倫大學副校長克萊爾·奧瑪麗(Professor Claire O’Malley)會面,共同續簽《英國杜倫大學與中國故宮博物院合作諒解備忘錄》,開啟雙方新一輪的全面深入務實合作。本次全球學術講座延續杜倫大學近年全球學術講座思路,也標志著故宮博物院與杜倫大學的合作邁上新臺階。
當日上午,杜倫大學校長及校監凱倫·奧布萊恩教授(Professor Karen O'Brien)、杜倫大學全球事務副校長克萊爾·奧瑪麗教授(Professor Claire O'Malley)、杜倫大學考古系系主任湯姆·穆爾教授(Professor Tom Moore)、杜倫大學考古系副教授及Antiquity雜志主編羅伯特·威徹博士(Dr Robert Witcher)來到紫禁城院內,參觀故宮造辦處遺址,對于中國明清宮城的建造工藝和建筑技術表示驚嘆,與故宮考古人就考古發掘方法及出土文物的整理研究進行現場交流。隨后,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常務副院長婁瑋會見杜倫大學校長一行,雙方均對此前所進行的合作交流表達充分肯定,同時就下一步在考古學、博物館學、展覽策劃、文物保護、人才培養等領域進一步促進雙方交流合作提出新方案與新期待。
下午,“考古與氣候變化”全球學術講座正式開始,以兩場主旨演講和中英學界嘉賓討論的方式進行。故宮博物院王旭東院長在開場致辭中提到,近年來,故宮博物院與杜倫大學在多個領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與機制,今天又將全球學術講座帶到中國、帶到故宮來,邀請中外學者專家共同來探討考古學與氣候及環境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諸多考古遺址揭露了人類歷史發展與氣候環境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今天我們共同來探討這個話題,是踐行2023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即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故宮博物院走過了99年的歷程,我們提出了四大愿景,即要把故宮博物院建成國際一流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領者、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我們要為傳承好、守護好共同的人類文化遺產做出不懈努力。
杜倫大學校長及校監凱倫·奧布萊恩教授(Professor Karen O'Brien)在開場辭中對此前雙方所進行的合作表示非常認可,對于去年杜倫大學學生在故宮院內及拉斯海馬考古工地所進行的田野考古實習表示贊賞。她期待今天講座能夠在考古與環境這個主題中激發學者們新的思想,從而進一步思考如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以及如何改善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同時,她希望雙方能夠在學術交流,以及為學生或教職員工等拓展更多的合作機會。
杜倫大學考古系副教授及Antiquity雜志主編羅伯特·威徹博士(Dr Robert Witcher)就《考古學與氣候變化:從歷史中汲取未來的啟示》做主旨發言。講座指出,考古學數據為理解社會在面對環境變化時的韌性、適應能力和崩潰機制提供了寶貴的教訓。通過借鑒歷史經驗,考古學能夠為當前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參考。他強調考古學不僅提供數據,還通過塑造人類適應與可持續發展的敘事,通過跨學科的、長期的歷史視角來理解人類與環境的互動,成為應對全球氣候挑戰的有力工具,喚起了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感。
隨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建國研究員做《史前聚落遺址的人水關系研究》主旨發言。劉建國研究員利用多種田野考古與空間信息方面的資料,結合衛星遙感、無人機拍攝、遺址三維重建與空間模擬等技術,探討良渚古城遺址等史前聚落遺址的微地貌特征及其形成過程,揭示史前先民認識與改造自然環境的方式和人水關系特征,提出史前農業聚落治水成功之后,糧食產量大幅增加,推動社會分工與階層分化,史前文明不斷演進的結論。
專題討論環節由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李季研究館員主持,杜倫大學考古系系主任湯姆·穆爾教授(Professor Tom Moore)、伊朗學者Rouhollah Shirazi教授、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張良仁教授、吉林大學文學院考古學系段天璟教授、北京聯合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黃可佳院長、故宮博物院考古部徐海峰主任參與討論。討論期間,專家學者從考古學的宏觀視角,圍繞氣候、族群社會、經濟、環境、文化遺產等,展望了考古學對于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貢獻。專家們提出要加強跨學科合作共同探討考古學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深化學術界交流與合作,并為全球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帶來新的啟示與動力。
會議最后,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婁瑋在致辭中表示,人類的生存發展與環境變化息息相關。氣候變化的影響伴隨人類進化和人類文明發展的始終。今天我們在這里共同探討考古學與氣候變化、人類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共同呼吁發揮考古學科的重要作用,并以跨學科的方法來共同總結前人應對環境變化的經驗,處理好當下面臨的氣候變化的挑戰,面向未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期望。婁院長指出,故宮博物院將持續為各國和各領域研究者提供更加便利的研究條件,營造交流對話、潛心學術研究的良好氛圍。今年是故宮博物院成立九十九周年,我們常說“久久為功”,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關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氣候變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永續發展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婁院長對于雙方未來的合作表示殷殷期許,期待未來在合作諒解備忘錄的框架下,能進一步擴展合作的廣度與深度,同時,與國內、國際同行一起,致廣大而盡精微,推動各個領域的學術研究,開展文明交流互鑒,為人類生活得更加美好,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