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在新年即始、萬象更新之際,“故宮學講壇”系列講座正式開啟。故宮學講壇由故宮學研究院推出,以“故宮學”研究建設為宗旨,邀請海內外學術名家,圍繞故宮學、文物典藏、文化遺產保護、宮廷史、文化藝術史等領域展開演講。講座將聚焦“故宮學”研究,搭建開放式平臺,增進與高校、研究機構圍繞學術前沿與學科領域間的交流與互通互鑒,推進對故宮學及故宮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闡釋。
“故宮學講壇”第一講邀請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學研究院古文獻研究所名譽所長王素先生作題為“世間風雅君居首——故宮古琴與古琴文化”的專題講座。王素先生為歷史學者,故宮學研究專家,出土文獻整理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參加或主持過《吐魯番出土文書》、《新中國出土墓志》、《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等出土文獻整理研究。個人出版專著十九部,其中,《故宮學學科建設初探》是第一部研究故宮學學科分野與建設的專著,《高昌史稿·統治編》、《高昌史稿·交通編》填補了中國地方斷代史撰寫的空白。
此次講座由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學研究院執行院長兼秘書長王子林主持,講座由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院主辦,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院、數字與信息部承辦,在故宮文化資產數字化應用研究所(數字所演播廳)舉行,來自院內外80余位聽眾聆聽了講座。
主講人王素先生
講座伊始,王素先生介紹了此次講座以古琴為題目的緣起,提到2023年有兩件事激發起自己研究故宮古琴與古琴文化的熱情。第一件事是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時,李蓬蓬用伏羲式“九霄環佩”唐琴演奏古琴曲《流水》,轟動世界。伏羲式“九霄環佩”唐琴,傳世只有四張,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香港何作如各藏一張,均為唐代蜀中斫琴世家雷氏作品。其中,只有故宮藏琴為盛唐制作,年代最早,最為珍貴。第二件事是6月16日中國古琴申遺二十周年紀念活動在蘇州舉辦,而故宮古琴大家鄭珉中先生已仙逝,故宮已無古琴傳承人參加此次活動了。故宮的古琴收藏,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均居世界之冠;故宮的古琴文化,也源遠流長,浸潤廣博,豐富瑰麗。故宮的古琴收藏,需要有人研究;故宮的古琴文化,需要有人傳承。
接下來,王素先生對中國古琴進行了概說。中國古琴與宮廷有關,《史記·五帝本紀》說堯賜舜“琴”,舜異母弟象“止舜宮居,鼓其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八大雅事,琴亦居首。古琴常被賦予道德使命。成書西漢的《禮記·曲禮下》說:“士無故不徹琴瑟?!卑喙獭栋谆⑼ā肪砩险f:“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意謂:士大夫沒有重大變故,不能撤走琴瑟,因為琴與禁通,可以禁淫蕩,止邪惡,保障人心雅正。琴的部位采用何種形制,決定了琴的不同樣式,稱為“琴式”。歷史上“琴式”曾經多達百余種,傳世亦有二十余種。包括伏羲式、神農式、師曠式、仲尼式等等?,F存古琴,以考古出土者為最早,譬如:2014年湖北棗陽曾國墓出土春秋古琴,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戰國五弦琴和十弦琴等。先秦琴弦數目雖不固定,但以奇數(陽)為主,嵇康《贈秀才入軍》詩:“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到了唐代,古琴基本都固定為七弦。
古琴之琴式
王素先生對故宮藏古琴收藏情況作了介紹。指出故宮藏古琴數量與質量均居世界之冠。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時,僅有古琴三十六張,均為明清皇宮舊藏。后故宮通過收購,增加到四十六張,其中唐宋元三代有十五張,約占三分之一。收藏數量、質量均居博物館界首位。特別是唐琴。鄭珉中先生1987年第一次統計傳世唐琴有十五張,屬于故宮的有四張,分別為:伏羲式“九霄環佩”、神農式“大圣遺音”、鳳勢式“玉玲瓏”、連珠式“飛泉”。其中,伏羲式“九霄環佩”和神農式“大圣遺音”兩張最為珍貴。伏羲式“九霄環佩”盛唐琴為盛唐雷威所斫。腹內左側楷書“開元癸丑元年(713)斫”刻款,琴足上方行書“藹藹春風細,瑯瑯環珮音;垂簾新燕語,蒼海老龍吟。蘇軾記”,池左行書“超跡蒼霄,逍遙太極。[黃]庭堅”,表明不僅年代悠久,還有顯赫遞藏。神農式“大圣遺音”中唐琴為中唐雷儼所斫。龍池四角有朱漆隸書“至德丙申(756)”款,年代僅次于前面的伏羲式“九霄環佩”。據研究有“至德丙申”款的唐琴共有三張,另兩張為:王世襄舊藏伏羲式“大圣遺音”,吳金祥舊藏伏羲式“九霄環佩”。故宮藏神農式“大圣遺音”則是中唐宮琴工藝最為精致的一張。
伏羲式“九霄環佩”盛唐琴
神農式“大圣遺音”中唐琴
歷代文人皆好操縵,留下很多詠琴詩歌和很多品琴繪畫,對古琴的制作、流傳、欣賞、研究,曾經起到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王素先生在此介紹了與宮廷有關的一詩二畫。一詩為唐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詩:“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托南戳魉?,余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p>
第一句“綠綺”為琴名,是司馬相如的琴,蜀琴代表。第二句“峨眉峰”暗喻蜀中斫琴世家雷氏。詩中“萬壑松”“流水”“霜鐘”等均與琴及琴曲有關,全詩未著“琴”字,而琴聲無處不在,動人心魄。二畫一為北宋摹本東晉顧愷之《斲琴圖》,現藏故宮博物院,畫中左上倚樹而立之木為桐木,關系到斫琴材料的演變斷代,是研究古代斫琴工藝演變極為難得的史料。另一為北宋徽宗趙佶《聽琴圖》,現藏故宮博物院。畫面以布景之簡,映襯松樹之高,仿佛琴聲悠揚,可以扶搖繚繞,直上重霄。古琴之高潔悠邈也可以據此想見。
宋徽宗《聽琴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
王素先生追溯了北宋徽宗與京師琴派的淵源,指出這一流派后來產生出清末民初一代琴學宗師葉詩夢。葉詩夢弟子最重要的是汪孟舒(1887-1969),其次為管平湖(1897-1967)、高羅佩,再次有關仲航(1896-1972)。汪孟舒的弟子袁荃猷是王世襄先生的夫人。管平湖的弟子鄭珉中先生是故宮研究員。高羅佩與饒宗頤先生相交莫逆。都與故宮有很深的關系。接下來,王素先生對高羅佩、饒宗頤、鄭珉中三位先生及古琴文化進行了依次介紹。
高羅佩為荷蘭職業外交官,世界杰出漢學家。原名Robert Hans van Gulik。漢名高羅佩,字芝臺,號笑忘,室名猶存齋、尊明閣等。高羅佩很早就對古琴有興趣。1936年9月10日從東京到北平公干,即去隆福寺葉詩夢陋室拜師學琴。1937年4月1日葉詩夢因病去世。是年秋高羅佩再度來到北平,知葉氏已歿,大慟。1938年,高羅佩到上海公干,在古董店購到一張明崇禎十年(1637)潞王制壹百肆拾陸號仲尼式“中和”琴,回東京將琴室改名“中和琴室”,苦練琴藝達到表演水平。1945年春,高羅佩在重慶,與徐元白、徐文鏡兄弟和楊少五、楊清如父女等創“天風琴社”,同流亡名士舉辦雅集,其中包括故宮院長馬衡先生。1951年,高羅佩任職途經香港,見到移居香港的徐文鏡,寫贈七律一首。2011年3月,荷蘭高羅佩家族訪問重慶,將高羅佩的116件(套)私人收藏品捐給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他的名著《琴道》深刻反映其琴學思想。概括而言:琴聲是物質,琴意是精神;琴聲是生活方式,琴意是文化表達。
1943年春高羅佩任荷蘭駐華大使館一等秘書
饒宗頤,廣東潮州人,是中國最后一位國學大師。饒公于文人八大雅事,除棋之外,樣樣精通。我曾問饒公“為何不下棋”?饒公答:“棋一個人下不了,需要有對手!而有對手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輸贏,有輸贏就有功利,有功利就很難純粹,也很難學好!”饒公學琴始于1952年,師傅是容心言,最擅長的琴曲是《搔首問天》,為容心言親授。徐卓整理《梅庵琴譜》說:“本曲即《離騷》《天問》篇之意,內容極盡憂郁悲憤之情?!笨梢婐埞恢倍际呛苡袘n國憂民情結的。饒公回歸大陸,很早就與故宮建立了聯系。2008年饒公在故宮舉辦過一個“陶鑄古今——饒宗頤學術·藝術展”,給故宮捐贈了十幅書畫作品。而早在1998年,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琴珍萃》,書名即請饒公題耑。2005年,故宮建院八十周年,饒公將其畫作《白山雪意》贈送故宮以表祝賀。饒公與高羅佩以琴論交,相知相契,也是一段琴壇佳話。
1983年秋沈建華陪甲骨大家胡厚宣先生在香港饒宗頤先生家聽饒公彈古琴
鄭珉中,原籍福建閩侯,寄籍四川華陽,出生于北京。故宮古琴研究專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最初學琴,先后師從諸城琴派王杏東、九嶷琴派李浴星。李將鄭珉中推薦給了師兄管平湖。鄭珉中是管派傳承人。他的成果有論集《蠡測偶錄集——古琴研究及其他》、《故宮經典:故宮古琴圖典》,以及調試故宮藏伏羲式“九霄環佩”盛唐琴的琴聲。鄭珉中先生在故宮最重要的工作是古琴保護。他的《故宮經典:故宮古琴圖典·前言》第五節題目為“關于古琴的收藏與保養”,指出:在北方,夏季古琴經受潮濕可令聲音變悶,使清越洪亮之音受到影響,甚至出現面漆脫落;冬季古琴經受干燥暖氣烘烤,或高樓風干,皆會造成琴面破裂,合縫開張,使聲音變化元音頓失。并舉例說明。又指出:博物館收藏的名琴,應該允許春秋佳日,由古琴名家到院中作公開演奏,防止古琴聲音變化,既彌補了古琴陳列的不足,又檢查了收藏情況。這些都是鄭珉中先生的經驗之談,對推動古琴器物保護是有幫助的。
鄭珉中先生調試故宮藏“九霄環佩”唯一珍貴影像
在講座的最后,王素先生指出了古琴傳承的困境:1956年4月17日至7月27日,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研究所等單位,組織并派遣古琴大師查阜西率年輕古琴家王迪和古琴專業干部許健,成立“古琴普查組”,發現當時全國尚能演奏的琴家不足百人,尚能撫彈的琴曲只有七十多首,尚能吟唱的琴歌亦即弦歌不足十首,尚存一定規模的琴派只有八個。2002年為古琴申遺,通過普查了解到,代表性傳承人只有52位,比1956年減少將近一半。而現在二十多年過去,管平湖門下弟子鄭珉中先生最后去世,第二代已無傳承人。高羅佩《琴道》所說:古琴是“文人”形影不離的伴侶,現在已經沒有“文人”,當然也沒有“文人琴”。因此,古琴的傳承任重道遠。
故宮學研究院執行院長兼秘書長王子林主持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學研究院執行院長兼秘書長王子林總結說,王素先生的演講使我們獲益匪淺,享受到了一次文化盛宴,王先生從七個方面對古琴進行了分析考察,一是講座的緣起,王先生有感于古琴傳承的困境,作了這次專門的講座。二是古琴的概說,王先生對歷代古琴的文獻記載作了梳理,并對琴德、琴事以及考古出土和傳世的古琴作了介紹。三是故宮收藏的古琴,故宮為古琴收藏之冠,藏有四把唐琴,其中“九霄環佩”和“大圣遺音”最為珍貴。四是與古琴相關的一詩二畫,使我們感受到古琴對中國文化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五、六是關于京師琴派和葉詩夢這一流派的淵源,王先生著重介紹了高羅佩、饒宗頤、鄭珉中三位先生,他們對古琴的傳播和背后深厚的精神文化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七是關于古琴的傳承問題,古琴傳承任重而道遠,應當普及中國的傳統文化,把古琴的傳統延續下來,特別是對故宮古琴的保護與傳承具有啟示作用。
講座現場
在提問環節,聽眾圍繞古琴材料的構成和獲取、音樂學院古琴的當代教育、古琴在博物館的策展等問題向王素先生進行了請教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