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上午,在故宮博物院文化資產數字化應用研究所,國家文物局交流合作司(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辦公室)副司長、二級巡視員朱曄應邀作了題為“海外中國文物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的專題講座。該講座是“海外藏中國文物研究與保護”系列講座第一講,由故宮學研究院主辦、故宮學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子林主持。講座深入探討了海外中國文物的溯源與流轉歷史研究,以及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復雜性。朱曄老師通過成功案例、國際公約和國家政策解讀,向大家展示了中國在文物追索領域的進展和經驗,特別談到“青島倡議書”的提出,展現了中國方案的創新性貢獻,強調了學術研究在文物保護和追索工作中的關鍵支撐作用。
講座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溯源與流轉歷史研究概念、研究背景與意義以及推進路徑。首先,朱曄老師概述了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并詳細闡述了溯源與流轉歷史研究的重要性。溯源研究指追溯文物的所有權歷史,主要關注文物在歷史上的擁有者及其合法性。通過對檔案資料、銷售目錄、藏品清單等信息的研究,進行所有權的確認。溯源研究通常在西方博物館中得到廣泛應用,以確保文物收藏的合法性。而流轉歷史研究是指對文物在歷史過程中如何流失、流轉的追溯,研究其流轉路徑。這種研究側重于文物流失的背景,旨在揭示流失文物的非法來源和途徑,推動其追回。朱曄老師進一步指出,溯源研究與流轉歷史研究的不同在于,前者專注于文物所有權的合法性驗證,后者則關心文物如何流失、如何從合法所有者手中轉移到海外。對于中國而言,流失文物的追索與返還不僅涉及文物的歷史和文化保護,還關乎國家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復興。
第二部分,朱曄老師對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的意義做了深入闡釋,她指出,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文物跨國流轉的問題愈加突出,特別是中國文物的流失,使得國家文化遺產面臨巨大的喪失風險。近年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將其提升到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因此,通過外交途徑和政府間合作以及司法合作、協商捐贈,推動流失文物的回歸,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任務。
文物不僅僅是文化遺產的載體,更承載著民族精神和歷史記憶。隨著全球范圍內文物歸還趨勢的興起,中國也在不斷努力推動流失文物的返還工作。返還工作對于民族文化復興具有戰略意義,特別是當中國的流失文物通過外交、法律等途徑回歸時,不僅僅是物品的歸還,更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價值的確認和回歸。此外,在全球范圍內,文物追索返還的工作也有助于加深國際文化交流。通過與外國博物館和政府的合作,可以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礎上共同推動文物的保護與分享。這不僅僅是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是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全球文化理解的重要途徑。
隨后,朱曄老師對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國際法律框架進行了詳細介紹,特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公約的作用,以及各國在文物保護和返還方面的國際合作。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該公約成為了國際社會在打擊文物非法交易和流失的法律基礎。中國自1989年加入該公約后,在推動流失文物返還方面積極發揮了作用。講座還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國際案例,諸如希臘對大英博物館帕特農神廟浮雕的歸還要求,這為中國在國際文物返還領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通過外交談判、司法訴訟等途徑,多個國家之間就文物返還達成了協議。
中國在流失文物追索與返還方面的實踐,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關注與支持。中國成功追索回多個重要的歷史文物。例如,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訪問意大利期間,意大利歸還了796件非法流失的中國文物。這標志著中意兩國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合作進入新階段。
接下來,講座回顧了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國內法律體系,中國從清朝時期開始就有了關于文物保護的法規,而在新中國成立后,逐步建立了現代化的文物保護體系。自1989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公約以來,中國在文物保護和追索返還方面的立法逐步完善。202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修訂,首次將流失文物返還條款納入法律框架,標志著中國文物返還工作的法治化進程。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81條明確規定了國際合作是文物返還的重要途徑,并進一步加強了文物的追索機制。該條款還明確國家對非法流失的文物擁有永久的收回權,并為跨國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據。
朱曄老師重點講述了中國文物追索返還工作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模式。流失文物的追索返還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外交、法律、文化等多個領域的合作。文物的四種主要追索模式分別是執法合作、司法訴訟、外交談判和協商捐贈。 自十八大以來,我國在追索流失文物回歸祖國的成果卓著。目前,已追回51個批次2156件套流失文物,涉及13個國家和地區。朱曄老師通過例舉多個具體案例,不僅展示了法律與外交手段的靈活運用,也說明了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尤其是2024年我國與18國聯合發布《關于保護和返還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過其他非正義、非道德方式獲取之文物的青島建議書》,整合“殖民背景藏品”“非道德獲取文物 ”等國際概念,提出“平等對話、合作研究、多元解決”的中國方案,獲國際社會廣泛認可。推動與美國、德國等博物館合作開展館藏中國文物溯源研究,建立“先研究、后追索”的學術基礎。講座中特別提到了李零教授耗時37年研究“子彈庫帛書”流轉歷史,形成完整證據鏈,為向美國追索提供關鍵支撐。
最后,朱曄老師強調了溯源與流轉歷史研究是流失文物追索的必要基礎,需打破西方博物館“文物保護優越論”,以學術證據支撐合法訴求。這種研究涉及文物、考古、法學、檔案學等跨學科合作,且難度和要求較高。目前,該研究在中國處于起步階段,亟需更多年輕學者的參與,通過這項研究,可以更有效地甄別海外收藏的中國文物并啟動相應追索工作,實現更多流失文物的回歸。同時,計劃爭取專項基金以支持相關研究工作,并鼓勵故宮博物院的年輕學者積極參與,利用海外檔案文獻,推動更多歷史流失文物回歸,助力文化自信建設。
講座結束后,主講人與現場聽眾就文物追索問題展開交流,現場反響熱烈。
主講人 朱曄
主持人 王子林
講座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