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矩(約907—975年),句容(今江蘇句容)人。在五代南唐開國君主李昪的昇元年間(937—942年)已奉命作畫,至后主李煜時(961—975年)任畫院翰林待詔。擅畫人物、車馬、屋木、山川,人物畫用筆頗有特色,帶顫動多屈曲,被稱為“戰筆描”。仕女畫師承唐·周昉,多用細勁流暢的琴弦描,作風工整纖麗,如元·夏文彥《圖繪寶鑒》所評:“至畫仕女,則無顫筆,大約體近周昉,而纖麗過之。”流傳至今的作品《重屏會棋圖》卷、《宮中圖》卷、《琉璃堂人物圖》卷雖均屬后世摹本,但都反映了他的風格面貌。
講座時間:2016年4月24日09:30-11:30
講座地點:故宮學院教學樓408階梯教室
講座地址:東城區南河沿大街19號北京國際職業教育學校總部校區
講座題目: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卷背后的千古之謎
主 講 人:余輝
專家介紹:
余輝,1990年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獲碩士學位,同年赴故宮博物院陳列部從事書畫展覽與研究工作,曾任古書畫部主任,現為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其學術領域主要是書畫鑒定與研究,特別是利用民族學、文獻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嘗試建立一套鑒定早期繪畫的基本方法并使之理論化;用邏輯推理的手段解析古畫中的圖像,探知畫史真相。曾在中國港、澳、臺地區及英、法、德、美、加、日等國的博物館講學。
講座提綱:
根據畫中人物的年紀,判定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卷的原本系繪于五代南唐保大年間(943-957)末,這是南唐宮廷畫家周文矩的奉旨之作。令人詫異的是:畫中的圍棋盤上沒有一個白子,八個全是黑子!那么畫中的人物果真是在下圍棋嗎?他們是什么人?背后有什么玄機?畫家在畫中運用了哪些絕妙的藝術技巧?北宋宮廷為何特別青睞這幅畫?這幅畫經過了哪些險境才到了故宮博物院?此次講座余輝老師將給大家一一“破解”這些謎團。
發表論著:
專著:《張萱 周昉》、《藍瑛》,文物出版社,1998年;《傳神寫照——中國人物畫》,吉林美術出版社,1998年;《畫史解疑》,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趙宋家族》,臺北石頭出版社,2008年;《畫馬兩千年》,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故宮藏畫的故事》,故宮出版社,2015年;《隱憂與曲諫——清明上河圖解碼錄》,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故宮講壇”為公益講座,每月舉辦兩場。因場地有限,每場講座限120人,額滿為止。有意聆聽的朋友請登錄故宮博物院網站www.yaoqi123.net,在主頁置頂滾動圖標處選擇“故宮講壇”報名平臺,點擊進入報名頁面(或直接點擊鏈接進入頁面 http://www.huodongxing.com/event/7331120381300),填寫姓名、身份證號、聯系電話、郵箱等有效信息并提交,通過審核后,網站將自動發送預約號至登記的手機和郵箱,表示預約成功。報名時間:2016年4月21日10:00至22日15:00。講座當天上午8:50-9:30,預約聽眾憑有效證件及預約號領取入場券。也可以關注故宮博物院的官方微博@故宮博物院(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和人民微博)及官方微信公眾賬號“微故宮”,了解講座相關信息。
周文矩(約907—975年),句容(今江蘇句容)人。在五代南唐開國君主李昪的昇元年間(937—942年)已奉命作畫,至后主李煜時(961—975年)任畫院翰林待詔。擅畫人物、車馬、屋木、山川,人物畫用筆頗有特色,帶顫動多屈曲,被稱為“戰筆描”。仕女畫師承唐·周昉,多用細勁流暢的琴弦描,作風工整纖麗,如元·夏文彥《圖繪寶鑒》所評:“至畫仕女,則無顫筆,大約體近周昉,而纖麗過之。”流傳至今的作品《重屏會棋圖》卷、《宮中圖》卷、《琉璃堂人物圖》卷雖均屬后世摹本,但都反映了他的風格面貌。
2013年11月4日成立的故宮學院是一所業務培訓和教育機構,也是國內首家以博物館辦學的模式成立的“學院”。故宮學院響應我國博物館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的最新形勢和需要,圍繞故宮博物院整體事業的發展,面向自身、面向行業、面向全國、面向世界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訓項目與教育活動,為博物館發展提供專業人才支持,踐行博物館公眾教育和社會服務的使命。
辦學宗旨:故宮學院將立足于服務故宮博物院,健全員工培訓體系,探索適應博物館人員特點的培訓模式與機制,培養員工的新思想和新技能,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同時激勵員工將培訓的效果反映在博物館的各項實際工作之中。以此為基礎,憑借故宮博物院在文物鑒定、文物保護與修復、博物館管理、宮廷歷史與建筑研究等領域的優勢,學院還將逐步輻射到國內外博物館及相關業界,逐步成為國內文博行業重要的人才培訓基地,樹立故宮學院自有的品牌特色和過硬的信譽,同時也以教學相長的模式培養一支故宮博物院的中青年專家隊伍。
辦學內容:故宮學院的業務主要分為四個板塊,分別是故宮博物院院內員工培訓、國內博物館界及相關業界培訓、公眾教育和國際培訓。領域涉及宮廷歷史文化、文物鑒定、文物修復與保護、古建筑保護、博物館實務等;兼顧知識與技能、理論與實踐。以文物鑒定為例,更確切地說應該是“文物鑒賞”,將著重于梳理闡釋文物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引導聽眾關注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和文明演進。學院的師資將以故宮博物院研究人員和具有資深實踐經驗的人員為基礎,并廣泛吸納國內外專家力量。
考古學屬于社會科學,是歷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在各種活動中所遺留下來的遺跡、遺物來研究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
張萱(生卒年不詳),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成為宮廷史館“畫值”。以擅繪皇族貴婦、嬰兒、鞍馬而稱甲于時。所畫仕女,慣用朱色暈染耳根,為其特色。在筆墨技法上,慣于以工細勻整的鐵線描勾線,線條隨著人物、鞍馬的體態形狀而曲盡變化,富有表現力。著色細膩,色調淡雅而色澤豐富,特別是在人物衣裝和馬鞍紋飾的色彩配置上更是別具匠心。宋徽宗內臣奉敕編撰的《宣和畫譜》記載他的作品共47件,今日以留存宋人摹本《虢國夫人游春圖》和《搗練圖》最為著名。
周昉(生卒年不詳),字仲朗,又字景玄,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唐代畫家,出身于官宦之家,曾任越州、宣州長史。擅繪佛道圖像,因創制具典雅華麗特色的“水月觀音”而被稱為“周家樣”。亦工人物肖像和仕女畫,以畫風寫實、形神兼備而令世人矚目。
藍瑛(1585—約1666年),字田叔,號蜨叟、石頭陀、西湖山民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擅畫山水,早年以摹古為主,宗法唐宋元諸家,尤以習元黃公望、明沈周最有心得,筆致工整細潤,墨色清淡妍靜。中年于傳統的繪畫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繪畫面貌,筆墨蒼勁雄渾,于疏簡粗獷的線條組合中表現高峻突兀的江南蔥郁之景。錢塘又稱武林,后人將藍瑛和從其學畫的劉度、藍孟、藍深等合稱“武林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