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研究院學術講座第七十一講于2019年11月28日下午在故宮文??萍疾繒h室舉辦。本次講座由研究室和古建部共同主辦,我院古建部研究員李燮平應邀作了題為“養心殿沿革的若干問題(中)乾隆朝養心殿的規劃與完善(四)——養心殿區域建筑形制的改造”的講座。
“養心殿沿革的若干問題”,是李燮平研究員關于《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的系列講座,自2016年起已陸續舉辦了四講。乾隆朝部分將分六講進行,本次講座是其中的第四部分,討論乾隆十五年,通過養心殿明殿及外院值房的集中改造,確立了清代養心殿的理政體系后,又于乾隆二十八年,借助磚墻及建筑形制的改造,完成現存養心殿區域制度建設的有關問題與過程。
圖1 講座現場
主講人首先解釋了建筑“規制”與“形制”的關系,并以乾隆二十八年的改造為例,通過《估冊》與《奏銷檔》記載的對比,結合現場實物與遺跡,對以下內容進行了詳細論證:
一、對比了明清建筑前后檐形制的差別,以三大殿及后三宮為例,說明了清代改造封護檐時的不同處理,分析了乾隆二十八年院墻、臺幫改砌磚墻在《估冊》與《奏銷檔》中記載不同的原因,并結合樣式雷圖檔與現存建筑關系,辨析了這次改砌磚墻的影響,包括:穿堂與前殿交接方式的變化;寄所托與隨安室的拓展;東暖閣后檐窗戶及窗罩在后朝的多次改動;以及西暖閣窗戶及窗臺的變化等。
二、梳理了東西配殿接砌山墻、添砌墀頭廊門的變化關系。
三、論證了東西順山殿(后殿東西耳房)拆改廊墻、山尖、添砌墀頭廊門等改造對周圍建筑的影響,并通過后殿與東西順山殿共用廊墻上垂脊的特殊設置,討論了后殿增砌假脊、添設仙人脊獸的原因及其前后檐墀頭的改造時間。
圖2 拓展后的隨安室與寄所托圖3正殿東暖閣后檐現存明瓦窗罩
圖4 改造后的東配殿北山墻及廊門
圖5 接砌的廊墻與假脊的權宜處理圖6包砌在博縫后的墀頭
四、說明了東西圍房增設防火墻時的幾次調整,拆改廊墻、山尖、添砌墀頭廊門的變化關系;分析了北部板棚改造為圍房的具體措施及排水系統的設置與變化。
五、對比紫禁城內各時期御路石,結合檔案,考證了養心殿前御路石紋樣由升降龍改為升轉龍的具體時間,以及對乾隆中晚期其他重要建筑御路石紋樣的影響。并通過宮殿建筑欄板、望柱的使用關系與特點,指出養心殿作為“研究性保護項目”,對保護紫禁城原始規劃與制度體系的重要性。
六、從養心殿全區視角出發,梳理了養心殿區域院墻、廊門及墻門的改造情況;對比了廊門的不同形制與區域功能的關系;論證了穿堂東西小院地面高程、排水系統的多次變化;比較了東西圍房使用功能的不同,及對院墻與墻門設置的影響;闡明了此次改造對養心殿分區與制度體系建立的重要作用。
圖7 東圍房防火墻位置示意圖
圖8 太和殿御路石的升降龍紋樣與養心殿御路石的升轉龍紋樣
圖9 養心殿區域分區示意圖
講座結束后,主講人與幾位聽講專家進行了交流,并回答了若干問題。
圖10 問答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