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紫禁論學首期活動“香雪與乾隆”于1月14日下午在研究室資料室舉辦。研究室王子林主任、故宮學研究所張淑嫻研究館員、書畫部許彤副研究館員主談,王子林主持,院內多部門的專家和業務人員到場參與互動。本次活動由研究室主辦,研究室資料組承辦。
主談人許彤
王子林首先對紫禁論學活動進行簡要介紹。“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作為沙龍性質的學術討論活動,紫禁論學的創辦旨在通過主題討論,匯聚學術愛好者,增進學術交流,碰撞思想火花,促進學術增長。
討論現場
接著三位主談人依次分享暢談新成果、新觀點。
書畫部許彤副研究館員以“乾隆朝‘香雪’空間中的宣石與畫境”為主題開啟討論,主要從空間、貼落畫境、宣石趣味等三方面進行闡述。
紫禁城內存在多處與書房有關的原狀空間,其中最令人震撼的是香雪。香雪位于養性殿西暖閣中,屬養性殿之西耳殿,是乾隆皇帝計劃歸政后頤養天年的太上皇宮中一處神秘的私人空間。進入養性殿西暖閣,向北穿過狹長的過道即進入有佛塔和掛滿唐卡的仙樓,再向西穿過嵌有松竹梅圖案的圓光門,即進入了一個和松竹梅主題密切相關的空間。再向南即進入長春書屋和香雪的世界。打開進入香雪的木門,室內由白色宣石堆疊而成的假山頂天立地,高低錯落,占據了室內的大部分空間。宣石山背后是通體青藍色背景的松竹梅花鳥貼落。香雪空間現較好地保存了乾隆朝的原狀面貌,其整體給人帶來巨大的視覺震撼。
香雪入口的內側高處懸掛著乾隆帝御題“香雪”二字的木質匾額,其背景為冰裂紋梅花圖案,意在彰顯香雪空間的主題。因養性殿香雪是仿建養心殿梅塢而成,二者的匾額也是有著相同的規制和圖案。香雪西墻有玻璃方窗一處,安裝于乾隆三十九年。窗旁是宣石寶座,為乾隆皇帝安歇之處。寶座上的織繡軟墊也布滿冰裂紋和梅花的圖案。香雪空間南側的木質落地門窗,也是通體為冰裂紋與梅花圖案的組合。門窗外也有假山,和香雪室內的宣石山相互連接延續。窗外的園林景色中,除了假山外,還種有松竹梅等植被。香雪室內宣石假山的背后,三面通體花鳥畫貼落同樣也是表現的松竹梅主題。室內外的假山連通、松竹梅亦真亦假,在乾隆皇帝熱衷于制造的視錯覺中,香雪內外的空間和意趣得以圓融貫通。
香雪
許彤介紹完了香雪的結構和裝修后,對西、北、東三面墻上的貼落的繪制者進行了考證。貼落背景青藍色,如冬季寒冷天氣下的晴朗天空,上繪松竹梅與雀鳥形象,造型生動。結合活計檔等資料,乾隆四十年前后,楊大章曾大量參與太上皇宮內的貼落繪制工作,其中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有一條重要記載:“二十一日接得郎中圖明阿押帖內開:初十日首領董五經傳旨:寧壽宮養心殿香云殿內三面青地墻著楊大章畫松竹梅。”在眾多宮廷畫家中,楊大章尤擅花鳥,他繪制的松竹梅貼落通過和宣石假山的組合,以及與室外園林中真實的天空、假山、植被相呼應,制造出有趣的視錯覺空間。
松竹梅貼落
香雪中堆砌的石山名曰宣石,宣石也叫宣城石、宣州石,產于安徽宣城一帶,以顏色全白者為貴,明代造園名著《園冶》載其“儼如雪山也”。香雪中的宣石山通體白色,使人有雪景之感觸。宣石流行于晚明清初。于室外窗下建造山石,在明代已十分流行,《園冶》中提到了多種造山的方式,其中一種是“室內山”,也即“內室掇山”,書中還記有“書房山”:“書房中最宜者更以山石為池,俯于窗下,似得濠濮間想。”逐漸于窗下或室內疊山成為一種文人的雅好。
除了香雪中堆砌宣石外,乾隆還于養性殿東西配殿、樂壽堂西暖閣等處堆砌宣石,特別是養性殿西配殿曾一次向蘇州織造全德要宣石六千斤用于堆砌室內懸山。許彤稱堆砌宣石在清代形成了宮廷內外的時代之風,成書于乾隆六十年的《揚州畫舫錄》中載:“若近今仇好石壘怡性堂宣石山。” 而且揚州名園九峰園中“窗外點宣石山數十丈”。
最后許彤闡釋了香雪的主題與寓意,認為梅花與春天,是乾隆一生中的大命題。從潛邸時期的梅花書屋開始,梅花儼然成為了乾隆皇帝的一種象征符號。乾隆帝的多幅御容形象也常常有梅花相伴左右。香雪中通體白色的宣石山仿佛覆蓋著皚皚白雪,晶瑩剔透。白色的宣石和冰裂紋圖案一樣,都意在點明時間和寒冷的溫度,只有大雪中的松竹梅,才是真正的歲寒三友。寧壽宮區域室內外大量陳設包括玉山子在內的各種山石,香雪宣石山作為其中的代表,承載著乾隆皇帝建造太上皇宮的理想。聯系玉粹軒通景畫貼落中的對聯內容為“億萬人增億萬壽,太平歲值太平春”和乾隆的“京城生春詩意圖”及《生春詩》,體現乾隆春與壽的理想。
臨窗御座
許彤介紹了她的論文《乾隆朝‘香雪’空間中的宣石與畫境》后,對談隨即展開,張淑嫻研究館員主要談了香雪與梅塢的歷史沿革和相互關系,她認為,探尋香雪不應孤立,而要聯系梅塢。養性殿仿照養心殿建造而成,二者空間結構基本一致。根據檔案記載,梅塢與香雪之間有相互仿建的關系。梅塢與香雪的建造與乾隆帝南巡途中多次到訪蘇州鄧尉山香雪海有關。鄧尉山遍植梅花,花開香飄十里、猶如白雪,故稱香雪海。乾隆喜愛梅花,因此梅塢與香雪都與梅花主題相關,二者之間也存在諸多相似和聯系。根據檔案記載和現存原狀,張淑嫻推斷:梅塢的現狀保留了道光時期的狀況,而香雪是乾隆時期遺存。
古建專家張淑嫻老師
張淑嫻指出,建筑是功能、藝術與文化的融合,托物言志是文人表達志向的一種方式,乾隆帝亦然。如三友軒將歲寒三友與孔子的“益者三友”相結合;三希堂不僅因為有三幅稀世珍寶,更與“希賢、希圣、希天”相結合來表達內圣外王的理想。香雪以松竹梅為主題意圖表達更深的文化內涵。
王子林對以上二位主談人的觀點做了點評,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乾隆帝的香雪本質上是書房山,假山最初出現于文人的花園中,然后于書房中累山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乾隆的香雪與文人書房山有關,但又有區別。明末清初文人的書房山僅僅是山,但乾隆的香雪引入“三友”松竹梅,這是一個創造。從孔子到蘇東坡,“三友”的內涵經歷由“友直、友諒、友多聞”發展為“松、竹、梅”的過程,從此文人找到了自己的精神鏡像,歷代相沿,成為文人的精神象征。松竹梅生長于寒冷季節,代表了文人氣質,而乾隆本身具有文人情結,松竹梅的引入是其必然。乾隆建造香雪的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對蘇州鄧尉山梅花的喜愛;第二,文人情結,把“三友”松竹梅引進香雪,修身養性;第三,對長壽永恒的追求。乾隆帝建造香雪,不僅是文人情結的體現,也是文化的象征,其中包含他的帝王思想。
王子林進一步解釋:梅花代表誠信,梅花怎么會跟誠信有關系呢?乾隆說“梅報春信諒也宜”,諒為誠信之意,梅花每年按時開放,只要梅花一開放,春天就來了,所以梅花代表了上天的誠信。有一幅畫曰“平安春信圖”,畫中二人傳梅花,其實是在傳遞一種上天的誠信。乾隆帝把文人情結、儒家思想融合在了梅塢、香雪之中。
玉器專家徐琳老師
青年學者仇泰格
古建專家李越老師
張淑嫻與劉學軍交流
三位主談人發言之后,意猶未盡,參加沙龍討論的各位老師繼續圍繞香雪的功用、內部結構、周圍環境、陳設、梅花的品種以及對乾隆帝的歷史評價等相關話題與主談人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徐琳、李越、張麗、徐斌、張燕芬、仇泰格、鄧晨鈺、劉學軍等老師都談了自己對香雪的理解和認識,提了很多問題,比如香雪白色的宣石山是否與乾隆的藏傳佛教信仰有關,陳設檔記載香雪有“北床”和“南床”,二者的具體位置在哪?現在看到的香雪是否是乾隆時的原狀?明代書房山的形式與香雪中的形式是否一樣,乾隆修建香雪的目的是什么?引發了熱烈討論。本期論學,從一個小題目說起,擴展到當時的時代風尚、文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乾隆的文人情結和梅花情結,別開生面,引人入勝,正如王子林說的那樣,今天這個論學只為大家提供一個思路,如有可能,各位老師可由此發軔,寫一本《乾隆與香雪》的書,這便是今天紫禁論學的最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