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是一座宏偉壯麗的宮城,是先民智慧的結晶,是華夏文明的縮影,是文化昌盛的镃基。建筑1050座,房屋8750間,藏品186萬余件套,每一件藏品,每個建筑構件,甚至一草一木,無不閃爍著熠熠的文明之光,無不承載著深厚而廣博的文化之脈。它又是一座博物館,還是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地,更是一所學術研究重鎮。
故宮研究院學術講壇推出“故宮學人講故宮”系列,故宮學人將多年的研究成果,付諸于傳播,從“物”出發,致廣大而盡精微,講好故宮故事,講好故宮文化。感知精美文物,領略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奧妙。
2023年3月29日下午,故宮博物院宮廷歷史部黃劍老師作題為“雙雙瓦雀行書案——以午門國子文脈展中的家具陳設為例”專題講座。這是“故宮學人講故宮”系列講座第四期第二講。黃劍老師,1979年生,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碩士。2002年進入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工作,一直從事院藏古代家具文物的保管、鑒定和研究。代表性論文有《清代宮廷屏風概述》、《清宮雜項買辦庫票中所載洋漆家具用料解析》、《乾隆朝造辦處隨圍檔案解析》、《乾隆朝宮廷花梨木用量研究》等。
講座由故宮博物院宮廷歷史部周京南研究館員主持。講座伊始,主持人介紹了主講人的基本情況,稱黃劍老師參與了完成了故宮文物七年整理、核對以及對故宮館藏家具文物大系的出版等專業工作,熟悉院藏家具文物情況。并參與籌辦了多次國內外和境內外的各種展覽。
講座由故宮博物院故宮研究院和一汽紅旗聯合主辦,故宮博物院研究室承辦。院內外聽眾在建福宮敬勝齋聆聽了本場講座。
講座嘉賓黃劍老師
本次講座黃劍老師首先簡單介紹了講座題目的緣起;接著,梳理了中國家具發展的歷史,然后,介紹了家具的品類;最后,結合“國子文脈”展,帶領大家從材質、工藝、造型、陳設等方面領略中國傳統家具之美。
講座伊始,黃劍老師簡單介紹了講座題目緣起:講座副標題——以午門國子文脈展中的家具陳設為例,大家可猜想到,應該是一個以書房為主題的原狀陳設。“國子文脈”展以書法作品為主,有一條完整的脈絡來幫助大家理解什么是國子文脈。書房的陳設場景只有兩處,空間非常有限,家具的數量也非常有限。決定要做一個書房的原狀陳設的時候,不由想到了宋代葉采的《暮春即事》,也就是講座的題目“雙雙瓦雀行書案”。這首詩清楚地把當時文人書房的趣味寫得淋漓盡致。黃老師從文震孟的扇面講起,聯系到文震孟的弟弟文震亨及其著作《長物志》,逐漸展開涉及家具陳設、布置的方法與原則。通過有限的空間,有限的數量來展示家具發展的脈絡,希望借助本次講座,也能讓大家從每一個品類了解到中國家具發展的歷史。
接著,黃老師給大家梳理了中國家具發展的歷史,以此了解家具發展的脈絡,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家具。家具的發展歷史與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石器時代,人們穴居野處,無所謂家具。夏商時期,考古發掘沒有發現家具實物。西周時期,有大量青銅器出現,雖然沒有家具實物,但是可以通過相似的銅器的品類,推測當時家具存在的狀態。東周尤其是戰國時期,考古發掘,已經有一些家具實物出現。當時家具發展已經是相當的完善,工藝結構,裝飾的手法,讓人贊嘆。當時以跪坐為主,相應的,家具都比較低。家具的發展經歷了戰國時期,一直到兩漢,乃至后來的隋唐這一長漫長的階段,都是以屈膝跪坐為主。這時候的家具,也是以矮型為主。兩漢對宮廷器物裝飾風格的影響深遠,裝飾風格深受楚地影響,楚文化那種想象的力量,還有裝飾紋樣汪洋四肆的感覺,始終留在漢代的器物上,并且一直影響到后來宮廷器物的裝飾風格。隋唐時期,很多北方的元素,包括少數民族的元素進入到裝飾紋樣中,更重要的是,隋唐時期生活習慣的一個巨大改變——開始從屈膝跪坐開始轉向垂足而坐。五代是一個過渡階段,開始以高型坐具為主。宋元之后,高型家具就成為了中國古代家具的主體。明清是高型家具最后發展的一個完善的階段,也是中國歷史上傳統家具發展的兩個高峰。
家具由矮型逐漸向高型發展,矮型沒有退出家具的品類,它完整的保存了下來。中國家具發展以漆家具為主,我們大家熟悉的硬木家具,像紫檀家具、黃花梨家具,是在明代中后期才開始進入家具品類之中,成為一個主要的品種。
在發展過程中,家具受到了氣候的影響。竺可楨先生對中國歷史上的氣候變化做了一個研究。家具由矮型到高型的過渡時期正好是處在氣溫從高向低的變化時期,北宋一直到清代,是處在一個低溫的時期,這可能也是對高型家具成為家具的主流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
隨后,黃劍老師以河南信陽長臺關土木出土的漆木家具、西安理工大學西漢壁畫墓M1墓室西壁南部宴樂圖摹本、M1墓室西壁南部人物圖摹本、山東嘉祥英山一號隋墓墓室壁畫、河北宣化紀年唐墓張慶宗墓室東南壁、韓熙載夜宴圖、河北平山縣兩岔宋墓彩繪壁畫、河南登封黑山溝宋代壁畫墓、山西興縣紅峪村墓壁畫等圖版為例,讓大家直觀地感受到家具的歷史發展變化。
講座現場
然后,黃劍老師介紹了傳統家具的五大品類:坐具、承具、庋具、臥具和屏具。
(一)坐具
從根本上分成兩大類:有靠背的和沒有靠背的。有靠背的,稱之為椅,沒有靠背的,叫做杌。椅,也可細分成兩類,有扶手的是扶手椅,沒有扶手的叫做靠背椅。杌,可以從腿足來分別,有腿的,有明顯四條腿的,叫做凳。沒有的,例如弧形板壁,像鼓的鼓壁一樣的結構,我們稱之為墩。坐具是與生活最密切相關的一種家具,使用它的人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等級帶到了坐具之中。寶座是等級最高的座椅。其次是交椅和圈椅,接下來是扶手椅、靠背椅,杌凳墩等級最低。
寶座是很特殊的坐具,它沒有固定的形態,但是它有一個特點,即:尺寸和裝飾要遠超尋常的坐具。例如:太和殿的寶座。寶座,皇帝使用的,至尊之位,基本上是指皇帝來使用的座具。
在民間,等級最高的坐具是交椅,交椅本身從交杌發展而來,交杌就是大家俗稱的馬扎。交椅也是一種出行使用的家具,可以把它折疊起來,然后由仆人扛著,跟主人一塊到處出游、賞花,便于攜帶。交椅進入室內后,不需要移動的功能,那么座面之下就變成了固定的四條腿,這就是圈椅。這兩種椅子,是室內家具,坐具中等級最高的。
扶手椅是僅次于圈椅和交椅的坐具,其中最出名的也是大家可能最熟悉的明式的扶手椅,它的搭腦(上面橫的一塊兒木頭叫做搭腦)在立柱兩端出頭,扶手也出頭,叫四出頭官帽椅。明式家具造型合理,符合人體工程曲線,s型的背板非常優美。如果我們把搭腦上的這個出頭和扶手的出頭去掉,那么就成為扶手椅中另一種經典造型——南官帽椅。此外,黃老師還講解了明式的玫瑰椅。玫瑰椅,不同之處在于,四出頭官帽椅、南官帽椅,一般是單獨使用或者最多兩件一塊用。玫瑰椅的高度剛好比窗臺的高度略微低一點,靠窗擺放,一般會擺放四把或者六把,亦或更多的一些數量,它是用來招待客人使用的,所以它的等級,要比高背扶手椅低一些。
燈掛式靠背椅,從前面看到的晚唐墓葬中的磚雕椅子起,造型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具體的裝飾和材質有改變。燈掛椅如果把搭腦兩端收進,去掉以后,就是一統碑式的靠背椅,這是靠背椅中的另一種經典形象。
交杌,歷史悠久,出自西域,是外出時候便于攜行的家具。在室內,更常見的是凳。凳有四條腿。墩是從鼓的造型中吸取了靈感而成長成型的一種坐具,也叫做繡墩。繡墩的發展,基本上是從矮胖發展到高瘦。
(二)承具
與坐具配套非常緊密。桌、案、幾都是承具。桌,根據有無束腰,可以分為兩大類。案,依據有沒有翹頭,分為平頭案,翹頭案,還有一種特殊的——架幾案。幾,有兩種,一種是豎長型,一種橫長型。
桌,一般是以方桌為最經典的造型,也是數量最多的一種桌子。在桌面和牙條之間向里收進的部位被稱為束腰,它是從過去佛教的蓮臺變化而來,成為家具上一種兼有裝飾作用的結構性部件。束腰都通常都比較窄,它這個結構的強度是不足的,當時古代的工匠,就想到了直接增加一根棖子來加強整個桌子的強度。棖子直接從腿的里側45度角采取三彎的形式,直接釘在桌面底下,保證桌子在抬拉的時候不會因為用力不均而被拆散。若不采用這種霸王棖的方式,像這種窄縮腰的桌子很容易散架。桌子若不用束腰,加寬牙板兒,然后上漆,也可以保持家具穩固結實。
案,從外形上,可以通過有沒有翹頭來區別平頭案,翹頭案。從結構上來區分,案子只有兩大類:一種是夾頭榫,一種是插肩榫。夾頭榫,就是牙條和腿之間有一個高度差,它要插到這個腿上部之間的空隙之內。插肩榫,是把腿和牙條之間做平,方便裝飾。這兩種結構是案類家具最主要的形式,也是它和桌子最主要的區別。架幾案出現的相對晚一些,可能在清初才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它的特點是兩側有兩個小的高幾,上面是一塊獨立的板面。這樣一來,架幾案的尺寸要比一般的平頭案、翹頭案更大,架幾案可以增加,這樣案子可以達到更長,方便陳設一些比較大的器物。
幾,有兩種,一種是豎長型的幾,一般是以方幾和圓幾為主。還有一種就是類似桌子、案子那樣的橫長型,最顯著的特點是采用了板足。這種東西也稱之為幾,但是這兩類幾的造型是完全不同的。
中國家具是有一個從矮型到高型過渡的階段,但是矮型并沒有消失,它變成了炕上家具的一個主要品種。
隨后,黃劍老師還詳細講解了這些承具的用途、擺放等。
(三)庋具
庋具,就是存儲用具,最常見也是最基本的,即柜、架、格、箱,它們的功能交叉組合,成為柜架、柜格、架格。箱,有兩種:掀蓋式(插蓋式)和罩蓋式。
柜,是指一種密封結構的存儲用具,特別是它正面對開那兩個門——這是柜的標準形式。
架,是完全開敞的結構為主,層板是通長的平行結構。它的四面可以是全開,也可以是三面開,或者是兩邊,也可以都堵上。但是沒有門——這是它和柜的最大區別。
格,和架子唯一的區別就在于層板的變化,它的格孔是多樣的,不再是單一的平行的層板。這是格的一個標準的形式。
以上,是最基本的三種庋具,把它排列組合起來,柜子和架子組合起來就是柜架,存儲展示兩不誤。格和柜子組合在一起,就是柜格。架子和格組成在一起,就是架格。
箱,是比較傳統的一種存儲用具,大體上最常見的兩種,一種掀蓋的,后面帶合頁,可以把蓋子直接打開,里面存放東西,另一種是罩蓋式的,整個的一個罩子罩在這個底座上面,如果把罩子取開,里面是真正的那些箱子。箱子也可以和柜子的功能組合起來,這就是最為經典的官皮箱的造型,上邊是掀蓋式的箱子,正面開了門,還裝了抽屜,把便攜實用融匯在一件器物之上。
(四)臥具
臥具分為兩種,床和榻,床又分為羅漢床和架子床。黃老師通過明洪武時期墓葬出土的羅漢床、槐蔭消夏圖冊等,仔細講解了羅漢床、架子床和榻的形制區別及功能用途。
(五)屏具
屏風在民間宮廷比較常見,特別是在宮廷里。屏風的品類非常齊全,它有四種:座屏,插屏,圍屏,還有掛屏。座屏和插屏結構上特點是它有一個底座。圍屏和掛屏是沒有底座的。
黃劍老師仔細講解了不同屏風的結構、工藝、用途,區分它們的不同,并總結它們的特點:座屏、圍屏,插屏和掛屏。前兩者可以單獨陳設作品,一般是會和寶座來配合,來表示這個陳設位置中只有最尊貴的人才能坐在座屏的前面。那圍屏的功能也支持,一般都是單個使用,沒有成對制作的。插屏、掛屏就不同了,它們一般都是成對使用,成對制作。
仇英臨蕭照高宗瑞應圖卷局部
最后,黃劍老師結合“國子文脈”展,從布展家具的選擇、場景布局、布展理念等,帶領大家從材質、工藝、造型、陳設諸多方面,領略中國傳統家具之美。
“國子文脈”展中的書房場景之一
黃劍老師報告完成后,主持人周京南研究館員對講座進行了總結和點評。主持人評價黃劍老師做了一場非常精彩的講座,提綱挈領地梳理了中國歷史發展中家具發展的脈絡:從席地跪坐到垂足而坐。每一件家具的背后都有它深刻的歷史文化和深刻的歷史發展原因。黃劍老師參加“國子文脈”的籌展工作,把多年來的家具研究心得通過展覽展示出來。書房是中國傳統文人雅士躲進小樓成一統追求精神快樂,一個獨立的樂園。書房的家具布置很講究,也很深邃的。文人雅士講究的是無欲無求新路徑,云淡風輕真君子,在書房里布置家具,布置什么樣家具,怎么擺設,那么就成了我們面對的一個問題。“國子文脈”展覽對書房的展示以明式家具為主。明式家具最大的特點是“簡”,造型簡潔,裝飾無多,把文人雅士的精神境界表現出來。黃老師通過展覽,把自己對明式家具的理解非常完美地詮釋在“國子文脈”的書房布展。
“國子文脈”展中的書房場景之二
在互動環節,有聽眾提問黃花梨是產自哪里?世界上哪些國家有這種好的木頭適合做家具?有些人說其實北方的家具跟南方的家具是不一樣的,因為南方比較潮濕,可以說一下哪些木頭適合北方,哪些木頭適合南方嗎?黃劍老師逐條解答:首先,關于黃花梨的產地,黃花梨家具的主要產地有兩個。國內以海南島為主,當時在五指山、黎母山出產黃花梨,在清代和明代開采黃花梨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當時黃花梨長在深山區,深山區都是少數民族,包括黎族在里面居住,當時是由土司來統治的,交流有很大的困難,而且當時的交通也非常的不發達,運費高昂,這也是黃花梨價值的一個部分。國外的話,在越南,緬甸都有相似的花梨,一般在史書上稱之為番花梨。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有海黃,也有越黃,實際上越黃是一個泛稱。越黃,是指整個東南亞地區都有出產類似的木材。他們在植物學分類上是一個種屬地。有些人覺得可以靠視覺來區別,實際上有相當大的難度。黃花梨只要是一個屬的,應該是沒有太大的區別。以海南島產的為例,因為產地的自然情況不同,例如海南島西部的和海南島東部的黃花梨,有的顯得有油性,有的會比較干一些,它會有這樣一些微小的區別,這個需要不斷的看東西,然后深入現場到林區考察,積累個人經驗,才能從中判斷,這是相對來說比較難的一點。其次,至于北方什么木材適合制作家具。家具制作的木材,首先要干透,北方天氣較干,且冬天取暖靠生爐子或暖氣,如果不干透的話,容易開裂。如果家具從南方做好運過來,雖然它可能是用烘箱直接把木材烤干,但實際上它運到北方來,時間長了,還是會開裂,這是需要注意的一點。如果用北方土產那些木材來做,可能會相對好一些,但是材料就不像南方那么精細,那么名貴。這需要來權衡一下,到底是選擇材料的名貴呢?還是承擔以后會開裂的風險?這是無可避免的,因為木材本身的特性就是這樣,有得就有失。
有聽眾請教,對于家具鑒賞方面,例如,鑒賞的標準,有沒有心得可以分享一下?比如怎么樣去看待一個家具?從哪些角度去鑒賞它?老師們回復道:家具鑒賞實際上與個人審美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取向,都有自己的喜好,要學會欣賞它美的部分。每個家具都有成功的點,也有不成功的點。要學會找到他們成功的地方,不要總是看到設計的不足,比如說,明式家具簡潔是它的優點,但是清式家具也有它的經典之處。它體現的是雕工,體現的是仁義。那么,明代呢?體現的就是天宮和仁義的匯合,看你怎樣選擇,尤其在搭配的時候,比如說,這個家具發展到最后的這個階段,實際上實用性和裝飾性,包括實用性以外的功能,反而成為要考量的第一個目標。例如,像太和殿那樣場合,放明式家具,就不合適。所有的家具陳設是室內的一個部分,它要配合這個建筑的功能。還有對于這個室內陳設的定位是什么?包括書房。可以設計一個主題,書房是以竹為主題的,那可以通過在家具上標示竹葉或者配合與竹相關的書畫作品來達成意圖。比如說,要做出一個輕快的住房是什么樣子,那可能就不會選擇這樣的明式家具來裝飾。這完全是因人而異的。如果確定一個標準呢,反而是非常僵化的一個選擇,不利于更好地認識中國的傳統家具,所以看到傳統家具的時候,要去尋找它美的地方,去尋找他設計上的巧妙之處,學會理解他,自然會愛上傳統的家具。
有觀眾提問:瓦當與家具一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夠看到的一些事物,但是中國的瓦當,在秦漢六朝之后,因為去流水化生產,到明清的時候,相對來說達到了一個低谷,而中國古典的家具在明清的時候卻達到一個頂峰,請問您覺得這兩者之間的區別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您是如何看待這兩者之間,它們這種境遇產生的原因的呢?黃老師認為,產量與走進低谷沒有關系,主要是因為家具生產。實際上到晚期的時候,放棄明代那種側腳帶曲線那種造型改而使用那種直線那種為主,包括那個轉角部分使用直角,降低了制作的難度。當時木匠如果出師的話,最基本的一項作業是要做一個方凳,就是說要做出側腳,要收收這個角度的拿捏,非常考驗手藝。如果全部取直,就降低了制作難度。要達到更高的水平,只能通過雕刻雕飾,當時木工是有分工的。可能有的人是負責做整個框架,做雕飾的是另一人,比如,細木工雕花木匠來做這個雕花,那么他就把那個工作交給雕花木匠來做。大量生產導致它走向低谷,這沒有必然的聯系。那些紅木的扶手椅,常見的后面嵌一塊大理石那種,就是批量生產的。走的簡化的路線,就是為了批量生產,可以讓更多的人使用。不一定說量大了,就是走向低谷,量大了反而也是走向高峰,但是不一定是精品。
此外,現場觀眾還就傳統家具的人體工程力學、中西家具相互影響等進行了交流,氣氛熱烈,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