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文華》特展是首都博物館的開年大展,展覽匯集了北京、西藏、河北、重慶、青海等5省市自治區的21家文物管理單位,共216件(組)文物。其中,西藏地區文博機構和寺廟13家單位提供文物185件(組),三級以上國家珍貴文物占參展總量的90.8%,是近年來西藏地區文物在外地展示規格最高的一次。更為重要的是,大昭寺、扎什倫布寺、薩迦寺、夏魯寺、敏珠林寺、丹薩替寺等提供的文物均為首次與公眾見面。這216件(組)文物歸納成四個部分展示,分別是“文明溯源”、“高原天路”、“雪域佛韻”、“和同一家”。
從此次展覽的定名可以看出,西藏的歷史和發展是展覽要表達的最核心概念。因此,這次展覽的結構和文物的組成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歷史跨度很長的大型展覽,不同于以往側重宗教和佛教文化的西藏文物展。如此重磅的展覽,羅文華所長帶領大家認認真真的參觀學習了兩個小時,隨著講解的深入,首博的講解員和越來越多的觀眾緊緊圍繞在羅老師身邊聽講,羅老師也傾盡全力為大家奉獻了一場極其精彩的現場解說。
羅老師向觀眾們介紹,藏傳佛教在西藏人民心中的地位非常殊勝,以至于縱觀整個西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與藏傳佛教的發展密不可分。本次展覽從西藏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遺跡開始,包括昌都卡若文化、拉薩曲貢文化等都有典型器物展出。后來隨著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愈發顯耀,北接河西走廊與新疆,西南是中亞和南亞的交通要道。唐蕃古道、吐蕃-泥婆羅道,乃至唐宋以后的茶馬古道等,實際上都可算作高原絲路體系中的一部分,通過這些道路,古代西藏與內地和周邊國家保持著文化交流和經濟往來,直到唐蕃會盟,終于拉開了西藏與中原地區正式交往的大幕。兩個小時的時間里,羅老師與大家不斷交流,并解答各種問題。對于最受矚目的一些作品,羅老師和觀眾熱情互動。例如:3世紀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札達縣曲踏墓地出土的黃金面具,大小與真人面部相仿,在該地區同時也出土了其它幾件黃金面具,可以反映出象雄存在的覆面葬俗;供奉在大昭寺的銀壺應是希臘和中亞文化的混合體,其作用從酒器演變為祭器;大昭寺明代永樂年施大威德金剛唐卡,體量之巨大,工藝之精細,堪稱織繡唐卡中的精品,是國寶級文物;以及閻立本所繪《步輦圖》,記錄了唐太宗李世民在宮苑內接見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歷史性畫面,意義十分重大。
通過觀展,我們了解到了曾經的青藏高原并非孤立發展的區域,他與外界存在著相當規模的交往、聯系與融合。長期與中原和周邊國家地區之間的溝通聯系,使得古代西藏對交通有很強的倚賴,展覽讓這段瑰麗的雪域絲路被重新揭示和認知,我們也由此看到了更加豐富多彩的古代西藏歷史、文化和藝術。參觀結束后,觀眾們紛紛表示收獲良多,對羅老師的講解贊不絕口,并希望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以后可以多舉辦類似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