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由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宮長為主持。宮長為首先代表主辦方致辭,他表示:甲骨文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山博舉辦此次會議,不但具有學術價值,而且具有現實意義。隨后,會議正式開始。先后有宋鎮豪、王素、沈建華、馮時、胡輝平、葛亮、孫亞冰、楊楊等十四位專家學者圍繞甲骨文資料的來源與保護、甲骨文資料的拍照與傳拓、甲骨文的辨偽與考釋、甲骨文的分期與分類、甲骨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甲骨學研究的傳承與創新等幾個方面做了主題報告。
宋鎮豪先生首先代表主辦方做主題報告,他認為:殷墟甲骨文是地下出土中國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獻遺產,也是漢字漢語的鼻祖,傳承著真正的中華基因。甲骨文是重建中國上古史最真實的素材,尋繹中國思想、中國精神、中國信仰的源頭,保存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和品格,值得我們深入發掘和研究。他指出:我們一年一度召開“甲骨文保護整理與研究”學術討論會,主要是想進一步促進關于甲骨文的“辨其真偽、別其組類、分期斷代、殘片綴合、釋讀文字、縷析文例、詮解史實、著錄公布”等基礎整理工作。
王素先生的主題報告重點介紹本項目的工作進度。他說:本項目共分五個子課題:編目組、攝影組、拓片組、摹文組、釋文組。工作進度不一樣:
編目組:故宮甲骨僅4740片曾經編目,其他作為資料沒有編目,故編目組的工作非常重要。編目組在2012至2016年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的推動下,已于2016年12月底完成全部院藏甲骨的編目排架。他們是最先完成工作的子課題組。據統計,院藏甲骨只有21395片,比胡厚宣先生當年統計少了1068片。其中原因,我在《故宮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整理與研究項目緣起》(《故宮博物院院刊》2016年第3期)中曾經做過解釋,這里不再重復。
攝影組:該組的工作緊跟編目之后。到2016年底,已完成影像采集 7638件。這里所以稱為“件”,是因為包含正背。2017年,再拍攝9000片。預計最遲到2018年5月,攝影工作可以全部完成。
拓片組:該組工作在攝影之后進行(這是為了攝影時甲骨上面沒有墨拓痕跡)。到2016年底,已完成拓片6300件。2017年,再完成拓片3600件。目前總計完成拓本近1萬件,超過院藏總量的五分之二。
摹文組:該組工作在拓片之后進行。到2016年底,已摹寫2700件。2017年,再完成摹本1200件。摹文是最費時費力的工作。目前摹文組僅有3人,還要承擔后期的核對、修訂以及其他工作。因此,該組工作任重道遠。
釋文組:該組一邊釋文,一邊編輯圖書,工作最為繁重。加上本項目按照藏家整理,為追求完美,希望將同一藏家的藏品收集齊全,更增加了工作量。譬如:馬衡捐贈故宮甲骨僅364片,整理一冊圖書足矣。項目組獲悉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馬衡甲骨舊拓630版,都是20世紀初的拓本,部分實物藏于故宮,有的已碎裂為多片。這批舊拓對于復原院藏馬衡甲骨十分重要,故希望將其整理出版。這樣,《馬衡卷》就由一冊增加到兩冊了。謝伯殳甲骨情況相似。故宮謝伯殳舊藏甲骨只有522片,原計劃整理兩冊圖書。項目組發現上海華東師大藏有謝伯殳流散甲骨100多片,便與對方簽約,決定合作整理出版。這樣,《謝伯殳卷》也由兩冊擴充到三冊了。本項目的整個成書發稿計劃也不得不往后延了。
楊楊代表本項目釋文組做了題為《故宮藏謝伯殳甲骨整理偶得》的主題報告。報告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通過搜集到的有關謝伯殳的收藏印、家庭合影、書跡文獻等,對一向難以考究的謝伯殳其人的姓名字號、籍貫家庭、社會關系、金石收藏等進行了梳理。第二部分通過整理謝伯殳舊藏甲骨,對從中發現的問題與研究的收獲,譬如仿刻改刻情況、卜兆兆枝方向、小鉆孔的作用,以及相關復原與綴合成果,進行了介紹。材料翔實充分,得到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
此次會議各主題報告角度新穎、內容豐富,對于今后院藏甲骨整理工作將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此外,與會代表歡聚一堂,切磋交流,對于加強各甲骨收藏單位的聯系,也將起到促進作用。臨別依依,大家相約明年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