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重大項目“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保護與整理”子課題《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叢書主要負責人、我院研究館員王素,為了宣傳和提升本叢書的學術價值,引領和推動長沙吳簡研究的深入發展,與上海古籍出版社著名C刊、素有“小文史”之稱的《中華文史論叢》(中華書局的C刊《文史》俗稱“大文史”)協商,希望在該刊集中推出一批科研成果,得到該刊惠允。最初組織了三篇高質量論文:第一篇是王素本人的《“畫諾”問題縱橫談——以長沙漢吳簡牘為中心》,第二篇是北京師范大學徐暢的《走馬樓簡牘公文書中諸曹性質的判定——重論長沙吳簡所屬官府級別》,第三篇是西南大學陳榮杰的《走馬樓吳簡“朱表割米自首案”整理與研究》。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凌文超聞訊,積極攜其新作《走馬樓吳簡中的簽署、省校和勾畫符號舉隅》前來加盟。現在,這四篇論文已在《中華文史論叢》2017年第1輯正式刊出,形成廣泛影響。
王素的《“畫諾”問題縱橫談——以長沙漢吳簡牘為中心》所談的“畫諾”,原是漢唐長官批閱公文的典制,傳世文獻記載甚多,向無疑義。但由于出土文獻未見明確例證,研究者對其形制并不清楚。長沙走馬樓吳簡和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中,都見有長官草書批字,該字是否“諾”字,曾引起激烈爭論。直到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出土,見到長官所批規整“諾”字及減省“若”字,“畫諾”之爭才告一段落。本文作為紀念長沙走馬樓吳簡發掘20周年的重量級文章,回顧相關爭論經過,結合早年高昌郡國公文“畫諾”問題的討論,將“諾”的字形演變及其符號化過程進行了梳理,為“畫諾”問題討論畫上了圓滿句號。
徐暢的《走馬樓簡牘公文書中諸曹性質的判定——重論長沙吳簡所屬官府級別》根據長沙吳簡公文書所見諸曹性質,對學術界極為關心的長沙吳簡所屬官府級別問題,給出了臨湘侯國檔案群的答案。陳榮杰的《走馬樓吳簡“朱表割米自首案”整理與研究》從散亂的竹簡中整理出一個“朱表盜割官米自首案卷”,并將其與已知的“許迪割米案”進行對比研究,認為該案比“許迪割米案”案情更復雜、牽涉面更廣、影響更惡劣,為貧乏的三國孫吳法制史研究提供的珍貴的素材。凌文超的《走馬樓吳簡中的簽署、省校和勾畫符號舉隅》根據作者本人整理吳簡簿書的心得,認為:吳簡所見簽署“祁”為臨湘侯國丞名;“烝弁(?)”應作“丞弁”,“弁”是“丞”的佐吏,此處為“弁”代“丞”簽署。吳簡所見“若(?)”、“見”等字,實際都是表示“已核”的省校符號。吳簡所見朱筆涂痕和“中”字,則都是表示“符合、正確”的勾畫符號。
本項目借助《中華文史論叢》集中推出一批科研成果,是一個讓吳簡項目走出故宮的新的嘗試。本項目依托于故宮研究院古文獻研究所,而古文獻研究所目前有三個國家級重大項目,甲骨項目已在《故宮博物院院刊》2016年第3期集中推出一批科研成果,墓志項目已在《故宮博物院院刊》2016年第1期和《故宮學刊》2016年第2輯(總第17輯)集中推出兩批科研成果,吳簡項目需要另辟蹊徑也勢在必行。這次成功讓吳簡項目走出故宮,借助院外學術平臺,集中推出科研成果,樹立了一個很好的典范,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