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高祖四年(前200年),蕭何在未央宮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區柯家寨村西)建造國家藏書機構,以收藏入關所得秦之律令、圖籍。其下砌石為渠以導水,因稱“石渠閣”。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詔太子太傅蕭望之,諸儒韋玄成、施讎、梁丘臨、戴圣、劉向等,于閣內講五經異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時藏秘書于此。此后,“石渠”便成為皇家收藏圖書典籍之所的專稱。
西漢高祖四年(前200年),蕭何在未央宮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區柯家寨村西)建造國家藏書機構,以收藏入關所得秦之律令、圖籍。其下砌石為渠以導水,因稱“石渠閣”。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詔太子太傅蕭望之,諸儒韋玄成、施讎、梁丘臨、戴圣、劉向等,于閣內講五經異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時藏秘書于此。此后,“石渠”便成為皇家收藏圖書典籍之所的專稱。
中國佛教兩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區,發展、傳播于藏、蒙、土、裕固、納西等少數民族地區,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紀佛教傳入西藏,松贊干布、赤松德贊等幾代贊普支持佛教,翻譯佛經,創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發展。 9世紀中葉,朗達瑪上臺興苯滅佛,佛教受到毀滅性打擊。10世紀后期佛教又從阿里和多康地區復興,根據不同的佛法傳承,形成寧瑪、噶丹、薩迦、噶舉等眾多教派。元朝以后,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統治權。藏傳佛教中有由《丹珠爾》、《甘珠爾》兩部分組成的藏文《大藏經》,其寺院組織嚴密,學經制度健全,修行上“顯密并重”。以無上瑜伽部密法為最高最深之法。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宮研究院是以開放的學術胸襟、創新的機制接納國內外學術界熱心于故宮學術研究的人才,與院內的專家學者共同構建的高端學術研究平臺。故宮研究院成立后,將深入開展對明清宮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檔案的研究,組織實施國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課題項目,搭建兩岸故宮的科研合作平臺,在國內外積極開展博物館館際之間和與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學術合作與交流,不斷培植新生的學術力量,以此全面帶動學術研究、展覽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努力成為文博界學術研究的重鎮。
故宮研究院下設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宮學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獻研究所、明清檔案研究所和《故宮博物院院刊》編輯部,并聯系故宮博物院的古書畫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宮廷史研究中心、藏傳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蓋全面、專業突出和梯次完備的學術團隊。
金沙江,其為長江之上游,發源自青海,流入云南境內始稱金沙江。
黃河,中國的第二大河,起源于青海省,在山東省北部匯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公里。
長江,中國第一大河,發源于青海省,流至上海入東海,全長6,300公里,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因江上風帆及眾多名勝古跡點綴其間,故有“歷史畫廊”之稱,為詩人和畫家們常用的創作題材。
菩提薩埵之略稱,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于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
文成公主(?— 680年),唐朝宗室女。貞觀十四年(640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使者至長安求婚,唐太宗慨然應允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貞觀十五年( 641年)公主赴藏完婚。文成公主知書識禮,博學多才。她在入藏時帶去了樂隊和許多工匠、家具、綢緞、經籍、谷物種子等,使中原的生產技術、科學知識陸續傳入吐蕃,在溝通漢藏兩族人民情誼,促進中原和藏區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起了積極作用。后世藏族人民對她十分崇敬,大昭寺內塑有她的塑像,大昭寺前的公主柳傳說是她親手所栽,她的事跡在藏族民間家喻戶曉。
原為古印度男子的一種服飾,《大唐西域記》卷二中便有“橫腰絡腋”的記載,后為佛教所吸收,成為佛像的一種裝束形式。絡腋既有用絲或布制成的,也有用獸皮制成的,一端搭于肩部,從身前繞過,束于另一側腰間。
又稱全跏坐,正跏坐,是各種佛像中最常見的一種坐法。結砌趺坐的姿式是以左右兩腳的腳背置于左右兩股上,足心朝天。佛教認為這種坐法最安穩,不容易疲勞,且身端心正。相傳釋迎牟尼在菩提樹下進入禪思,修悟正道,采用的就是這種坐姿。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紋飾或物象的一種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為高浮雕、深浮雕、淺浮雕等,也有幾種雕刻技法結合使用的形式,多見于高精繁雜的雕刻作品。
明妃約有二義:一以教理,所謂能破愚闇煩惱故曰明,能生一切之功德故曰妃,即陀羅尼之別稱;二指佛或本尊悲智雙運之配偶,是智慧之象征,亦可稱佛母,通常在與本尊一同出現時稱明妃,以側重其主尊之法侶的神格身份。藏傳佛教中如五方佛大日如來之明妃金剛界佛母、阿閦佛之明妃佛眼佛母、寶生佛之明妃無我佛母、無量壽佛之明妃白衣佛母、不空成就佛之明妃救度佛母等較為常見。
金剛薩埵,主一切如來金剛法印,經中謂為一切眾生菩提心之本,以其心性堅固如金剛故名,也稱金剛菩薩、金剛心菩薩等,其與顯宗之普賢菩薩異名而同體。教典中謂密宗之發生即自龍樹菩薩親受金剛薩埵之傳授而始。密宗普遍認為修習金剛薩埵法門可止一切惡念,能破一切煩惱,能生無量福智,尤其修行密法者須供奉金剛薩埵,習誦其咒語,如此則修行者在修法中偶有失誤亦不會為諸尊護法等所責罰,因此各派皆視之為本尊加以供奉、修持。
說法即宣說佛法,以化導利益眾生。與說教、說經、演說、勸化、唱導等同義。
藏傳佛教主要的教派之一。“格魯”意為善規,因該派主張僧人應嚴守戒律和修行次第而得名,亦俗稱“黃帽派”、“黃教”。該派奉宗喀巴大師(1357--1419年)為開派祖師。永樂七年(1409年)正月,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權的支持下,于拉薩大昭寺舉行了萬人祈愿法會,同年又在拉薩東北興建甘丹寺,并自任住持,是為格魯派形成之標志。后西藏之達賴、班禪及內、外蒙古之章嘉、哲布尊丹巴等四大活佛轉世系統皆屬格魯派。該派教理上繼承阿底峽所傳之龍樹的中觀思想,主張緣起性空。修習上止觀并重,尤其強調戒律為佛教之本。此一派至明清時漸為西藏佛教之正統,并為朝廷所重,一直掌管西藏地方政教大權。
梵文Arhat的音譯阿羅漢之簡稱。又譯為“應真”,或又稱“尊者”,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羅漢受佛之囑,常住世間,守護佛法,“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 羅漢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經典所造,侍立在釋迦兩側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難、迦葉。后又創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羅漢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銅和鐵的金屬鑄造,也見于繪畫和織繡。 南朝梁天監時畫家張僧繇曾畫十六羅漢,見《宣和畫譜》。自唐初玄奘譯出《法住記》,十六和十八羅漢像逐漸盛行。傳唐代盧楞伽畫有十六應真,五代貫休和張玄都曾畫十八羅漢像。杭州煙霞洞五代時有十六羅漢像,經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稱大肚彌勒)。寺廟中也盛行十八羅漢像的供奉。
亦稱布畫,是西藏特有的藝術作品。可以彩畫、刺繡、堆綾等多種藝術手法創作。彩畫作品使用礦、植物顏料,調以動物膠、牛膽汁等,以保持色澤鮮艷,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鑲以錦邊,上下貫以木軸,以便于懸掛供奉和宣講。題材有佛、菩薩、佛母、護法金剛、高僧、祖師傳記等,現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間風俗者。其形式一般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幾丈見方。
又作造象。古時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間鐫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屬鑄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稱之為造像。
考古學屬于社會科學,是歷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在各種活動中所遺留下來的遺跡、遺物來研究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
是以雙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兩拇指的指端相接。這一手印表示禪思,使內心安定之意。